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藏彝走廊民族文化探源

作者:​朱文旭 发布时间:2010-10-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提要:藏彝走廊文化圈蕴藏着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各类民族学科需要的资料。从社会形态、婚姻家庭、宗教信仰、世俗民风、语言文字到自然物种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宝库。本文主要概论该文化圈所蕴涵的几个方面的原生态文化元素的特色。
关键词:藏彝走廊;民族;文化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一、走廊文化特色

藏彝走廊在地域上主要指川、滇、藏相连接壤的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怒山、高黎贡山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并流。藏彝走廊也是自古以来为西北、西南诸多民族或族群频繁迁徙、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 , 是藏缅语族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 民族文化具有异常鲜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藏彝走廊民族地区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原生态文化保留得很好。该地区社会形态方面迄解放时有的民族还遗留有原始社会末期形态。农业处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狩猎仍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社会组织方面 ,还保存着由不同氏族组成村社共同体。有奴隶社会形态;例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领主制形态,彝语支民族多数地区都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婚姻家庭形态方面,有人类早期母系社会走婚制度;有氏族外婚制“姐妹共夫”和“兄弟共妻”婚姻制度;有母系氏族外婚制和父系氏族外婚制的“双系家庭”婚姻家庭形态。其中有的婚姻家庭形态是人类社会所普遍经历过但已经消失了的早期婚姻家庭形态的活化石。有土生土长的古朴的原始宗教。这里民族众多语言纷繁,有的家庭民族成分多达四五种,有的一人能说几种民族语。彝文和纳西东巴文是中国民族文字中为数不多的自创文字;还有赏心悦目的民间节日歌舞等。彝语支民族居住的地区是一条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廊如今被称为“藏彝走廊”。这里民族众多,一山一俗,十里不同俗,原生态文化非常丰富。随着历史的发展 , 在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下 , 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 , 形成了一条条蕴涵着丰富遗产的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就是藏彝走廊内文化线路的突出体现。它对研究我国西南一些民族的起源、迁徙及民族关系 , 乃至这些民族的社会、历史、语言、宗教和习俗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是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进行调查研究的黄金地带。 藏彝走廊地处横断山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神奇诱人的地方 , 大自然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的雪山峡谷;浩荡奔腾、惊涛拍岸的大江长河,鲜花遍地、牛羊成群的高山草甸;金碧辉煌的佛教寺庙、苍凉雄奇的城堡、风格独具的民居、古朴独特的民俗。藏彝走廊纵跨了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等四大气候带。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汇聚的地方。这里有丽江古城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有多棱角碉楼、佛教寺庙等极具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民族文化建筑 , 还有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文化线路景观 ,还有彝文古籍、东巴古籍等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古往今来,许多中外学者成为这里的过客,其中有的在这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而扬名天下,有的被当地的人文景致所迷而流连忘返。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各民族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 特别是近几十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西南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经过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语言是文化的DNA。研究语言离不开历史文化;同样研究历史文化也离不开语言。一般学术界早就注意到交叉学科的重要关系。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历史渊源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川,古往今来以“茶马古道”来形容交通不便,山高险峻水深路陡,今称藏彝走廊。其北至川南藏区,其南到滇西彝区。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对我国民族的分布记述特别笼统。大体以地理方位来称谓。《礼记·王制》:“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狄戎,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淮南子·齐俗训》:“羌氐僰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鞮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有的汉文史志记作“东夷、南蛮、北狄、西羌”。有的汉文史志记作“东夷、南蛮、北氐、西戎”。有的汉文典籍把“夷”和“狄”联称。《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但似乎从汉朝开始对西南地区居住的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称呼“南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夜郎)南夷之君,西僰之长。”《主父偃传》:“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管子·小匡篇》:  “北伐山戎,制冷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诗》:“至于海邦,准夷蛮貉,及彼淮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周官》:  “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三国志,高句丽传》:“东夷旧语,以为夫余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余同。其性气衣服有异。”《后汉书》:“夷人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柯太守吴霸以闻。乃封其三子为侯。” 大家从以上史书可以看出,“夷”的称谓有时指东方民族,有时指南方民族。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这个“夷”是个笼统不定指称谓;二是古人称谓东方民族为“夷”后来这个称谓才改称南方民族;三是当时的东方民族“夷”和南方民族“蛮”是并列关系,两者可以互换。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许慎《说文解字》:“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段玉裁《说文注》:“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西南僰人、焦侥从人。盍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从弓者,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之类 也。中国之人也。以腊切,十五部。《皇矣传》曰夷常也者,谓夷即彝之假借也。”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侯王,如汶山、汉嘉夷也。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 这里“大种曰昆”是说这些部落总称为“昆”。“昆”亦即“昆明”,隋唐以后又译作“昆弥”。“昆”为族名,“明”或“弥”是“人”的意思。“小种曰叟”是说昆明人中的一些部落自称为“叟”。“叟”这个称呼始见于东汉以后的汉族史籍,当是东汉以后才从昆明部落中分化出来的。《华阳国志·汉中志》武后军都郡说:“氐叟,多羌戎之民”。《尚书·牧誓》孔颖达疏:“叟者,蜀夷之别名。”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藏彝走廊地区分布的民族主要有藏族、彝族、羌族等藏语支、羌语支、彝语支民族。藏彝走廊民族与古代氐羌人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例如:语言同属藏缅语、游牧文化现象、火葬文化现象、父子连名谱系文化现象。问题是在一般人们观念中认为只有西北地区有氐羌人,而古代西南地区似乎没有氐羌人分布。实际上汉文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 汉文史志中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就有古代西南地区氐羌有关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根据当时的氐羌有关情况作了简述。他在《史记、西南夷传》中列举了“夜郎”(今贵州西南地区)“滇”(今云南地区)“邛都”(今凉山地区)“筰都”(今汉源一带)“冉陇”(今甘孜、阿坝地区)不同的部落称谓后概括地说“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司马迁从文化上或为农耕文化;或为游牧文化;或为农耕兼畜牧文化。《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陇夷者,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从汉文文献记载来看,西南地区应该是古代氐羌人文化发源地。他们的文化包括畜牧文化和农耕文化。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文物考古和文化考古来看,西南地区西南夷文化发端于新石器时代,形成于青铜文化时代。西南地区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上限相当于战国初期或更早,下限为战国中期;第二期相当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第三期相当于西汉中晚期;第四期相当于西汉末至东汉初期。西南夷文化形成于先秦时代青铜文化时期,这时,西南最古老的民族已经形成了。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社会形态

公元前246年,嬴政为秦王开发西南夷。先从修路开始,曾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地区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秦始皇灭六国后,又命“常安页   略通五尺道”。常安页  将李冰修筑的僰道往前延伸,从四川省宜宾市一直修到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秦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曾开辟五尺道,由四川宜宾到达云南曲靖,东通贵州西部,西抵滇中。虽然设置了郡县,但是,由于道路险阻,汉文化很难深入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郎中将唐蒙征发数万军民,从四川修路通贵州西部,与夜郎定约,置吏设郡,在宜宾地区设置犍为郡。公元前111年,在贵州设牂柯郡,在西昌设越嶲郡。东汉时代,223年牂柯郡和越嶲郡益州郡同时叛乱,诸葛亮亲率三路大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前135年(汉建元六年),汉武帝刘彻派郎中将唐蒙率军,携带大量物资和货币,从巴蜀筰关进入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将其划入犍为郡。此时西部的邛、筰(西夷)部落的君长亦要求如南夷(夜郎),于是汉武帝又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夷邛、筰地区,建立起一都尉、十县。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朝开始设置羁縻郡县制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羁,马龙头也。縻,牛缰也。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这是汉朝对边疆民族的统治如像拴马的笼头和拴牛的牛缰一样的松散,只求边疆民族与汉朝保持关系,就是在政治上归属于汉朝,形成一种隶属关系,即少数民族的首领承认其统治的地区是汉朝统治版图下的一部分,汉朝地方官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联合统治一个地方,这种统治称为羁縻郡县制度。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有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个什么样子、近代中国还有没有奴隶社会存在?这些问题曾经引起人们的关注。自从有关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情况被学术界介绍出来以后引起海内外的轰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是中国仅存的奴隶制社会形态。被称为奴隶社会的“活化石”。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我曾经注意到彝族社会的情况,在《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中都曾提到过,在本书中也曾到,但我所依据的资料是已经陈旧了。很可庆幸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彝族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里,我把胡庆均同志在凉山彝区的调查扼要地叙述一些,补正我书中的不足和不明确的地方,以供读者参考。”又说道“彝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社会情况,今后是会一天比一天地更加阐明的,这在探讨我国的古代史上会给我们以极大的帮助。”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关彝族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目前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末期;有人认为形成于秦汉时期;有人认为形成于两汉时期。从司马迁《史记》记载来看,当时的彝族和彝语支民族已经形成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形态。从各种资料来推断,彝族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末期。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它的社会制度体系和它的发展历程与世界各国的奴隶社会可能有所不同。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奴隶社会制度依靠的是传统的等级制度、家支制度、民间习惯法来进行统治。没有固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没有什么正规军队,只有民间武装组织,平时遇有战事即“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散之即去,卸枪扛锄。”所以后一种奴隶社会制度往往在有些汉文史书中记载为“鬼主”制奴隶社会。分析起来,这个名称似乎有些贴切和形象。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种种现象表明,从秦汉以来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彝族奴隶社会可以大体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组织结构,例如南诏国。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首都,有正规军队和民间武装组织等等;一种是最高统治者依靠传统势力进行统治,例如唐、宋时期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和贵州罗殿国。在唐宋以来的史书中以“鬼主”指称当时的地方统治者首领。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说藏彝走廊地区彝族奴隶社会形态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活的社会形态版本。ew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所属专题:

彝学专家朱文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