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发现古蜀三星堆王族后裔——对今鱼凫王中都后裔的田野调查报告

作者:贾银忠 发布时间:2012-02-13 原出处:《西南民大学报》2011年第1期 点赞+(20
摘要:古蜀国鱼凫王的后裔仍生活在今四川,当地相关的古洞穴、古岩画、古文字(符号)、古墓、神木山碑、皇城遗址、皇城后花园、大小庙宇和相关文物遗迹数十处,当地"鱼凫支子"后裔的族谱,以及夷都河流域"龙虎洞"、大坟岗、夷太平古墓铭文及相关文物,证实了鱼凫王族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虽然他们在历史上经历了各种艰辛,但至今仍有1,000余嫡系生活在"古马湖府"的境域(雷马屏一带),从他们的族谱来看,他们自称"蜀族",从他们先祖的名字"腊曲"、"腊朴"、"庭印"和图腾物"龙虎"等文物看他们应该是彝族。由此完全可以断定三星堆文化非外星人创立,也非外来或所谓杂交文明,而是古蜀人自己创造的文明。
关键词:三星堆;鱼凫支子;王族后裔;彝族;古蜀国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古蜀国鱼凫王的后裔仍生活在今四川,由此完全可以断定三星堆文化非外星人创立,也非外来或所谓杂交文明,而是古蜀人自己创造的文明。过去 ,多数学者在研究古蜀国历史时,一般都把视角放在岷江上游的青城山、都江堰和成都平原,没有关注古代少数民族在川南区域的迁徙走廊;尤其 对四川境内“雷马屏”区域,即古代“马湖路”、“马湖府”的研究和关注不够。谁也不会注意在这一区域会隐居着古蜀国鱼凫王的后裔,但这 是事实。我们课题组9人深入此区域经过2次田野调查,史考了当地相关古洞穴、古岩画、古文字(符号)、古崖墓、古墓铭文、神木山碑、小皇城 遗址、皇城后花园。特别是在当地“鱼凫支子”后裔的直接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夷、悦、夏三姓的谱系,单是在“夷都”(今中都)区域课题组 就采集了大量的图片、录音、视频和文字资料。同时,还特别对鱼凫支子的后裔代表人物和当地知情者进行了专访,形成了相关口述史料,为课题 组的深入研究鱼凫王族后裔奠定了基础。以下我们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古马湖府”区域是鱼凫王后裔生息之地

(一)古马湖区域的历史概况

“马湖”的开发很早,据《雷波县志》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刘彻遣唐蒙发巴蜀兵通西南夷,置犍为、牂牁、越嶲、益州4郡,于雷波境内黄螂置堂琅县”。[1](P. 61)黄螂实际距离马湖仅几公里。《雷波县志》又载:“汉末于马湖之南(今县城附近)置潜街县。西汉时马 湖为‘临池潜’,湖水潜流入金沙江,正合‘潜’字意。东汉初,潜街县省入卑水县,雷波为朱提县地。东汉末复置潜街县,晋初省。蜀汉置马湖县 ,隶越嶲郡”。[1](P. 61)汉史也载道:“马湖故城……汉时置属越嶲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有螳螂县属犍为郡。”由此看马湖的 开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马湖府已是巴蜀地域上的政治、文化重镇之一。至唐初年,马湖部彝首被唐朝封为归义郡王。宋朝仍称马 湖部,彝首自称三十七部王子。宋代马边的归属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嘉州犍为县只管几个汉族寨;而散居山野的彝人部落,则为叙州府所统领;西 南高山区则为大理国的虚恨部落所据。元朝统一后,创行省制,建四川行中书省。行省下为路(府)、州、县几个层次。并在夷地变羁縻制为土司 制,在省与路之间设置宣尉司或宣抚司。元初变马湖部落为马湖路,路率泥溪(今屏山)、蛮夷(今新市镇)、平夷(今云南绥江县)、夷都(今屏山中 都)、雷波、沐川六个长官司。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马湖内附,设马湖路总管府,后迁夷都溪口(今中都河与金沙江汇合处),濒临马湖(指马 湖江,即金沙江)之南岸创府治。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赖因、荣丁、利店、沐川、笼篷五寨划归马湖路。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嘉靖年间的《马湖府志·新修马湖府志记》记载:“马湖为郡,大江萦回,群峰环峙,西南接建昌(今四川西昌市)、乌蒙(今云南昭通市)众夷部,东北连叙(今四川宜宾市)、泸(今四川泸州市)、嘉(今四川乐山市)、眉(今四川峨眉山市)诸邦,诚全蜀之重镇也。”这一记述能充分证实古 马湖府历史上所管辖的地域是广阔的。其管辖远远不止雷波、马边、屏山、沐川四县,只不过我们这里所调查研究的主题涉及这4县而已。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从以上文献史料中可以看出,今雷波(马湖)、屏山、马边、沐川、犍为、宜宾、乐山、西昌及今云南的一些地区曾均属古马湖府管辖。此区 域当时主要是彝人、蜀人、僰人等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中居住在“夷都”的名门望族主要就属古蜀国鱼凫王后裔夷氏这一支。用他们的话说:“ 我们是古蜀国王鱼凫支子,秦朝以来就一直居住于沐道(夷都),在这里居住了2000多年”。从史料上看“鱼凫支子”夷氏一直有人在朝廷为官,无 论马湖部、马湖路、马湖府境域的建置发生什么调整和变化,鱼凫王后裔们在历代朝廷的长官司等职都未曾被废止过,他们与各彝部保持着友好 的关系,还长期与古马湖府知府哈那土司保持着姻亲关系。即便是发生了重大事件,如“凉山三雄”反抗朝廷的事件,明王朝强行实施的“改土归 流”,也都未废除过“夷悦夏”世袭的长官司。到了清朝(1868年),沐川长官司正长官悦绍裔病故后,无人承袭,才并沐川长官司入屏山县。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夷都河流域隐居的鱼凫国王族后裔

“夷都”,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改名为中都的。原因是“凉山三雄”反明,朝廷才把“夷都”,改为了“中都”。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 夷都”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小皇城,比现在的中都镇不知繁华了多少倍。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上有成都,下有夷都(中都),成都有48座衙门,夷 都有48个庙门”的名言。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马湖府管辖的地域范围内设置有沐川长官司一职,长官司驻地在夷都(今中都镇),这沐川长官司一直是鱼凫王的后裔世袭。不同时期鱼凫王后 裔使用过三种姓氏:夷、悦、夏,此三姓均为皇帝赐姓。中都一带有千余鱼凫王后裔,他们是血缘亲族关系,即这三姓之间均不能通婚。他们从古 至今,一直自称和认为他们是“古蜀人”或“蜀族”。今中都街上,悦氏家族中曾有位90岁的老人叫悦登源,他身前一直注意保存和整理其族谱, 从他保留的族谱来看,封面上写的就是《蜀族·夷悦夏族谱》。他们所沿承的称呼,在当地的史志、文史资料及相关文献中也有一些记载和反映 。“夷都”当地的居民也认为他们是“蜀族”;有的又认为是夷族,与今彝族有关系,有的认为就是今天的彝族。如小皇城嫡裔夏兴源老人就对课 题组说:“过去,别人就叫我黑蛮子,说我是彝人中的黑骨头”。由于历史上一度姓“夷”,从他们的族谱来看,他们对自己族别的认定比较为难, 继续用“蜀族”吗,现在56个少数民族中又不可能再增加一个“蜀族”。加之,“凉山三雄”事件之时夷、悦二姓保持了中立,即没有参与凉山三 雄反抗朝廷,明皇帝不但没罢免其官职,反而还御赐他们姓“夏”,意思是“随明入夏”,成为与中原相同的华夏人。由于“随明入夏”的时间太 长,新中国成立后,夷、悦、夏三姓全部被填报为“汉族”,所以他们现在的户口薄上,族别一栏均为汉族。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在国家劳动人 事部离休的老干部悦光昭老先生在给课题组成员的回信中就表示自己是彝族,但是目前已经无法更改。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调查,鱼凫王后裔“支子”一支的嫡系后裔目前的人口情况为:中都夷姓现有8户87人,悦姓23户157人,夏姓26户200余人;中都有444人。沐川 县境内,由沐川县原县志办退休人员林荣光先生调查统计,根据他统计的数据资料来看,今沐川县境内(县城和底堡)还有300余人。马边县荞坝区 街上有2户,即夏弟凯、夏弟清兄弟两家;夏弟凯膝下有2子,夏弟清曾在区里有公职,膝下有1子。如果加上他们的孙子辈有近20人。这里需要说明 的是,我们课题组的调查还在进行,相关数据还可能增加。另一需要说明的情况是,清咸丰2年,中都爆发了千年难遇的巨大洪水,一夜之间把明代 鱼凫王后裔所建的“皇城”冲毁90%以上,当天子夜洪水冲走了1, 300余人,夏姓后裔有120余人被洪水冲走。据我们调查,皇城中当天夜里也有部 分人逃脱,现在中都小学的那颗榕树当时并不大,但是当天夜里树上爬了40余人,第二天才获救。如果不是这场“咸丰2年水打中都”,夏姓的人口 基数应该在千人以上。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根据古彝文献资料和鱼凫王(娄阿德)的谱牒得知,他们的谱牒已记载200余代,有6000多年的历史。鱼凫王族中“鱼凫宗子”从汉唐时期逐步 回迁至云南境内,“鱼凫支子”则继续隐居川南沐道(中都),他的分支,从成都平原迁徙到“古马湖江”境域,即今金沙江领域。他们先后与僰人一道隐居雷波境内金沙江峡谷的羿子村一带;一部分迁徙至今大凉山。诸葛亮南征后一部分又迁徙入了云南。大凉山彝族中,现今还有鱼鹰氏族:“夷鰦”或“夷鹚”姓氏的彝族。如今凉山州的西昌安宁河流域,冕宁、越西、喜德(米市),即孙水河流域仍有“夷鰦”居住,其中有的已分支为 “玛”家支。为此事我们专门去西昌专访过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局长殷体石,他本人就属于“夷鰦”或“夷鹚”家族。据殷体石局长讲:“我 们是夷鰦家,是从美姑迁徙至昭觉县的‘好谷’,后从好谷迁到西昌(安宁河流域),后逐步迁到冕宁(泸沽)、越西、喜德(米市)等地,主要沿孙水 河流域繁衍和居住,至今,殷家支有1000多人口,玛家支有2000多人口……”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古夷都河流域历史古迹调查

2010年4月,我们课题组一行9人对古夷都河观音塘鸡公岩的龙虎洞进行了考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此处我们不可能列出所有调查过的遗迹, 只就龙虎洞崖墓遗址,中都大坟岗古墓与夷氏“三佛祖”,夷太平古墓被盗与古墓铭文,北京故宫建造时鱼凫王后裔供神木,夷都皇城与皇城后花 园的相关收获和信息报告如下: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龙虎洞崖墓遗址是鱼凫王族汉代后裔祭祖茔地

1.龙虎洞崖墓遗址概述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观音塘鸡公岩有两个古崖墓,一个崖墓是东汉时期依崖凿成的,因为在崖墓左侧有东汉延熹七年(165年)正月和延熹八年题刻的字样。相距30余米 的另一古墓从现状看比前者的年代早,应该是东汉之前的西汉或秦时期鱼凫王族后裔的古墓。我们在古夷都河的对面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龙虎 洞”三个大字,洞匾是明朝时期的鱼凫王族后裔“沐川长官司承务郎兰溪夷靖”题写的。据《屏山县志·龙虎洞》记载:龙虎洞“上额有‘明嘉 靖辛卯(1531年)九月,沐川长官司承务郎兰溪夷靖’题刻‘龙虎洞’一匾,显系夷氏先祖墓。”[2](P. 729)这一记载至少能证实明嘉靖辛卯 (1531年)九月,古墓应该还是完好的,因为夷靖那时还在题写洞匾,如果古墓在当时就已被盗,处于无任何遗物和空空败状,夷靖又怎么会在高高的 崖上题写洞匾?沐川正长官司是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才从夷都迁至今沐川建衙门,但是,副长官司一直是在夷都(今中都)。由于鱼凫王族历代 后裔都有功于朝廷,他们在明朝“改土归流”时期及清朝时期其土司职位和权利一直是沿袭的,所以,我们认为至清代古墓应该是完好的。古墓被 盗的时间最大的可能是在民国时期。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龙虎洞崖墓遗址图文符号考证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观音塘鸡公岩古崖墓的周围发现一些岩刻画、字符、汉文(东汉延熹七年)等珍贵文物和遗迹。关于崖墓岩画,《屏山县志·龙虎洞》也有记载 :“墓门两侧均线刻有鱼、干栏式高层建筑、双蛇交尾图、骑、耕图。”[2](P.729)根据我们的考证,岩画有: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骑像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幅“骑像”岩画在县志中没有进一步解读,只是有一个“骑”字,从岩画的情况看,其风化现象严重,不能一目了然,但是好好辨认还是能看出具 有“骑像”特点。所骑动物是什么,也不十分清晰,就其形状而言疑似巨龟类型的动物。其成像的年代目前还无法做科学的测定,但根据我们的考 证,这幅“骑像”应为鱼凫王族中的一支先期迁徙至古夷都河的先祖的岩刻像,象征先祖非徒步进入此流域。但是,今中都的鱼凫王族后裔有的也 说是祖先鱼凫王的骑像岩画,因为岩画诞生的年代应是秦汉时期。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人像岩画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崖墓旁有一幅风化严重的“人像岩画”,这幅人像岩画只刻了头像。我们在去此处考证之前,中都的鱼凫王族后裔悦朝书、悦志勇等人都对我 们说:“那里有鱼凫先祖的像,还有鱼鹰的画……”我们课题组去考证的那天由鱼凫王族后裔悦朝书、悦志勇及镇上派出的相关人员带领我们去, 的确费了一番功夫才在距崖墓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找到岩画。此像没有“骑像”的年代久远,如果照鱼凫王族后裔们的说法是“鱼凫先祖的像”, 那么我们认为“骑像”更接近一些。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双蛇交尾图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崖墓周围刻有“双蛇交尾图”2幅,另有未成形的1幅。“双蛇交尾图”中的“双蛇”,即“双龙”之意。图像寓意“双龙交媾”,它是古夷人祖 先崇拜,生殖崇拜的反映。这一原始宗教的崇拜仪式从远古的古夷系统开始,到古夷人与古彝人都一直存在;至今彝族的“撮毕”仪式中仍然有让 “祖灵交媾”的古老仪式。这些双蛇交尾的岩画刻在“龙虎洞”旁边,折射出鱼凫王族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物。此外还反映出鱼凫王与蛇有关的神 话传说;含有颛顼死后化为水蛇,水蛇(龙)化鱼凫的寓意。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虎图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崖墓旁所刻“岩虎画”和“骑像”的年代应该是最早的两幅,因为“岩虎画”同样风化严重,需要好好辨认才能看出其虎形。从“岩虎画”所表 现的形态来看,是一支站立的虎,有动感的特点。根据我们的考证,这幅“岩虎画”可能比“双蛇交尾图”诞生的年代早,应属于秦汉时期的岩画 。同时表明鱼凫王族这一支仍然以虎为图腾。我们从古彝文献和相关古彝文谱牒中查找到“德布氏族”的谱系,又从中查找到“娄阿德”,即鱼 凫王的名字,接着又查找到“德布氏族”发展至“罗婺部支系”的谱系,古彝文谱牒中记载了鱼凫王的后裔曾经集中在“策勒”和“且兰”(即今 犍为、宜宾、屏山等区域)发展和居住。我们在唐宋时期的谱牒中查找到他们有10代先祖的名字也都是与“虎”有关的名字。夷都河流域的这一 支鱼凫王族的族谱从宋代到现在有37代,他们在北宋时期的先祖叫“腊曲”、“腊补”,这两个名字直接翻译过来是:“白虎”、“花斑虎”的意 思,这与他们崇拜虎图腾有关。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鱼和鱼鹰图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崖墓侧刻有鱼形刻画两幅,画的刻锋较深,表现非常清楚;有一幅鱼鹰岩画,当地鱼凫王族的后裔们一直叫它“鱼老鸦画”,他们认为这些岩画反 映的是他们家族的徽号或标志。但是根据我们考证,“鱼鹰岩画”刻成的年代没有“鱼画”和“鱼笼画”诞生的年代早,“鱼画”和“鱼笼画” 的年代又晚于“骑像”、“虎图”。我们认为“鱼鹰岩画”诞生的年代与“人头像岩画”均属于同一时期刻画成的,因其刻锋较浅,刻画风格和 特点相近,出现风化的程度也基本相同。而“鱼画”和“鱼笼画”刻锋较深,非常清晰,尤其是“鱼笼岩画”大小有4幅,其表现风格还比较细腻。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古文字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崖墓侧上方刻有两个目前还没有破解的文字。古崖墓洞门边,还有一个镌刻凸字,这个字的读音是gu,还有一副神灵画,这幅神灵画后来演变为 古彝文字si神灵一字。彝文“si”字是由古画演变而成。古崖墓洞门边读音是“gu”的那个字,我们根据古彝文专家阿余铁日的提示,在《滇川 黔桂彝文字集》第1239页中也查找到,其读音的确读“gu”,是牢固的意思。云、贵、川的彝族修建围墙等建筑物时,一般都建留此字,以预坚固 。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上述,我们认为龙虎洞崖墓遗址的岩画是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和遗迹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和史学价值极高。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中都大坟岗古墓与夷氏“三佛祖”

我们在中都镇田野调查期间,非常关注距该镇2公里左右、当地人称“大坟岗”的地方,那里有古墓数座。“最前面的一座古墓是鱼凫王(宋代)后 裔三佛祖———腊曲、腊补、庭印的墓。古墓至民国年间多次被盗,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当时禁止和严厉惩治吸大 烟(鸦片)者,少数奸商就把大烟馆(鸦片馆)开设在古墓中,据当时进过古墓玩耍的黄金华老人口述,古墓内当时安放了6张很大的‘吸大烟床’,一 次就可安排10余人吸鸦片。”[3]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夷太平古墓被盗与古墓铭文

我们在中都鱼凫王后裔的带领下,专门去了夷太平古墓调查,古墓是上世纪50年代被盗的。目前该镇仅一位曾经参与盗墓的女性童明新健在,当时她是不到20岁的姑娘,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课题组专访她时,童明新老人口述道:“当时参与了盗墓活动的主要有彭奎武(生产队队长)、彭念奎 (队长的兄弟)、苏祖清、苏二娃、苏大娃等人,在队长的带领下,总共有二十多个人去挖墓。我们三个小姑娘只帮助照马灯,他们把墓前的石条子 撬开,就发现了三把锁,砸开后里面摆设的物品很多,比如有乌金‘香炉’,香炉足由三条龙组成。里面还有乌金大印、乌金仙鹤、黄金装饰物品 。当时队长彭奎武叫人把这些东西都背出古墓倒掉,有两大背篼多的东西被倒进了树林的沟里。谁知当天晚上队长等人又偷偷回去背走了那些白 天倒进沟里的东西。第二天晚上苏祖清、童明远、童明定等人又去墓地里拿东西,他们怕被人发现,也不敢把东西全部拿完,还是留了一些物件在 墓里。童明远是我的哥哥,但是他都没有告诉我晚上要去墓里背东西。他们把墓里的东西拿到马边去换成了钱,钱全是新的。第二次,队长没有分 到东西,而童明远分到了两个戒指,拿到她的二孃那儿去换了钱……”[4]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童明新老人说,当时很多人肆无忌惮地进入古墓拿东西,许多东西受到诸如空气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要么氧化了,要么很快就坏掉了,但是, 最大的损失是很多东西没有保留下来,都流失了。那些参与盗墓的人,基本上没有好结果:苏大娃瘸了,苏二娃手烂掉,没多久就死了,苏三娃也瘫 痪了,彭念奎不久也死了,他们在毁坏别人的时候,也把自己给毁了。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夷太平古墓多次被盗,墓内只留下一块碑,碑曾被盗做养猪圈的底板,已经损坏为两半。庆幸的是碑被盗做养猪圈底板之前,有人就从墓中抄写了 碑文,鱼凫王后裔悦登源老人也曾专门入墓抄写了碑文,《明承务郎夷公暨安人安氏墓志》,碑文非常重要,记载了墓主人是鱼凫支子及其家族的 光荣史。由于碑文太长,本文只能列举前面一小段:“公讳太平,字希尧,别号会午,姓夷氏。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在汉唐 ,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始祖腊曲,后周时死寇,民祠之沐道,及宋始纳土,袭校尉,在元袭沐川长官,明初归附,官如故。至讳德成者,析居夷都, 慕管夷,吾因以夷为姓,传三世讳祥庆,又以死寇著名,忠义文物,亦锵郁矣……”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鱼凫王中都后裔供神木建北京故宫的贡献

我们调查到,目前中都皇城后花园夏节云老人家中,至今仍保存着一块传奇的“神木山碑”,虽然碑已凿分为5块,当我们把它拼凑在一起时,仍可 清晰地看到上面提有“神木山”几个大字。碑的左右两方分别有两行小字:“嘉靖万历闰十月二日”,“中顺大夫马湖府夷府”。当我们问夏老 对石碑有怎样的打算时,夏老笑着说:“我会一直把石碑放在家里,没打算卖,也不会卖”。这块碑是鱼凫王中都后裔当年(北京)修建故宫时所作 贡献的见证。《大明一统志》卷七十载:“神木山,在沐川长官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葛溪山,本朝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山,一夕楠木不假人力移数 里,遂封为神木山,岁时祭之……南现山,在沐川长官司北,永乐五年建神木山祠于上。”《明史》卷八十二记载:“永乐四年遣尚书宋礼四川…… 礼言有数大木,一夕自浮大谷达于江,天子以为神,名其山为神木山,遣官祠祭。”北京的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等宫殿建筑的高大楠立柱都 是从此川南区域水运去。屏山县中都的神木山祠,为明代砍伐皇木所留,成为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大量砍伐森林的十分典型的历史文物见证。此外,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蓝勇先生曾撰文道:“明代皇木采办的数量十分大,仅明代嘉靖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万历二十四年和三十六年四年采办 便共达44, 913根块,多是围约一丈左右的大楠杉。采办分成勘察、采伐、拽运和泄运、运解交收、储备五个阶段。皇木采办用人力众多,所谓‘ 用夫役动以千计’,故为地方之累。勘察、采伐、运输十分艰辛,采伐之地多在‘深山穷谷,蛇虎杂居,瘴露常多,人烟绝少’之地,故有所谓‘一 木出山,常损数命’[5]、‘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称。经过明清两代的不断采办,中国南方大量高大的楠杉木资源受到极大摧残”[5]。之后, 蓝勇先生又曾专门前去中都神木山调查,并发表《四川屏山县神木山祠考》一文。其文中写道:“据光绪《屏山县续志》卷下记载,碑石系御制, 用白石打制,系从北京运来。笔者观之似为大理石所制。今中都镇东南白塔乡,古名迎恩庄,有迎恩桥,还有嘉靖壬寅(1542年)书的‘迎恩桥’三 字。相传沐川长官司在此地迎接御赐神木山碑而名”。关于《神木山祠记》碑的碑文,系明代翰林院侍读胡广所撰书,嘉庆《四川通志·艺文》 、乾隆《屏山县志·艺文》等均有记载。由于碑文太长,此处不便引述。总之,鱼凫王中都后裔在北京修建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等宫殿的 过程中采办皇木有功,这是有史书记载的。据鱼凫王中都后裔们讲,明皇帝嘉奖他们的先辈时,问他们要何赏赐,他们的回答是请皇上恩准他们修 一个比北京故宫规模小的故宫,皇帝恩准后,鱼凫王中都后裔们自筹银两修成了夷都“皇城”。可惜的是,咸丰二年,中都河(夷都河)流域爆发千 年难遇的洪水,把整个“皇城”全部冲走了。一直居住在皇城后花园的夏新源老人听他们的长辈们讲,当时皇城和街上大约居住着三、四千人,半 夜洪水爆发时,洪水冲走了1300余人,夏家和悦家被洪水冲走的大概有120多人。同时,夏新源老人还指着我们放在一边的与三星堆有关的图书说 道:“我们的长辈曾给我们讲过,三星堆这样的人头像,皇城在没有被洪水冲走时,悦姓和夏姓人都供有这样的像,与三星堆的样子相同。我家在文 革之前都供奉木雕刻的和这个头像相似的祖灵头像,只是很小的,大概有手指那么大,但是在文革的时候都毁掉了,其他人家也有,七姑婆就一直供 奉,直到文革时期才把它烧了”。据夏新源老人介绍,当地只有他们在供奉这个与三星堆古人相同的人头像,他们只知道自己是鱼凫王的后裔,具 体是怎么演变的不是很清楚。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看,鱼凫王后裔从秦汉开始就分封沐道,相关史志记载与我们在龙虎洞崖墓遗址、大坟岗“三佛祖”古墓的实地考证相吻合 。还与夷太平古墓中铭文记述他们是鱼凫支子相应证。夷太平古墓是1952年被盗的,照理说古墓未被盗时,墓内碑上的铭文是无人知晓的。但是, 古墓外屏山县的县志的编纂历史可以追溯至元朝,该史志中也有证实。光绪年间的《叙州府志·土官》亦云:“姓夷氏,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在周惟羁縻,以贵种自居,至明万历年间,改姓夏。”正、副长官司长官、马湖夷都七村都大使,以及后裔们保留的那37代蜀 族谱系都能充分证实中都的悦和夏两姓之先祖,都属夷氏一个祖先分支,均属古蜀国鱼凫王后裔的真实历史。6e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雷波县志编繤委员会·雷波县志[Z]·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2] 屏山县志编繤委员会·屏山县志[Z]·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3] 西南民族大学“三星堆鱼凫王族研究”课题组田野调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Z]·
[4] 西南民族大学“三星堆鱼凫王族研究”课题组田野调查录音整理资料(内部资料)[Z]·
[5]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历史研究, 1994(6)·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