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索玛花开幸福来》:到现实中萃取精华和养分

作者:侯志明 发布时间:2020-02-04 原出处:文艺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四川作家胡正荣在3年间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索玛花开幸福来》《幸福的索玛花》,体现了作家自觉投身脱贫攻坚的文学实践。小说《索玛花开幸福来》文风朴实,娓娓道来,以几乎无技巧的写作手法,完成了写作的最高技巧,这反而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作品描绘了彝乡村民复杂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村民已然不再是符号化的观念的载体,而是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同时,作品融入了独特的彝族文化元素,把人文地理景观和关切温暖的基调贯穿始终,对彝族火把节、过年、婚丧、服饰、起居等场景的描绘,呈现了彝族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摇曳多姿。
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索玛花开幸福来》,眼前不断闪现出火热的扶贫场面,主人公胡明军有血有肉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我仿佛看见了大凉山盛开的索玛花,一团团、一簇簇,那么亮丽、那么灿烂、那么火红,像彝族同胞家里升起的火炉,像彝族同胞待客的坨坨肉,像彝族同胞自己酿的美酒,幸福吉祥。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索玛花开幸福来》是一部反映对口脱贫攻坚的小说。作者能把它写得如此生动,我以为这是作者全身心投入到这一火热现实的结果。文学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现实,本来就应该记录生活,应为人民服务。人们群众安居乐业,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索玛花开幸福来》中,作家的笔触深入的不单单是某一个人的灵魂,深入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部小说的结构和推衍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十分简单,换句话说,就是实实在在把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写出来。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说中的胡明军是富城区南平乡纪委副书记,一名退伍军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见着国旗必行军礼,用笛子吹奏国歌,组织升国旗仪式无不让人动容,用自己的行动引导人们要知恩、感恩。他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主动申请前往凉山哈觉县进行精准扶贫。到任后,他深入彝族同胞家中走访,了解村民的贫困情况,与村民打成一片。在这里,他不断寻找扶贫的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决心信心。同时,他积极开展扶志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以典型示范、榜样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斗志,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军人出身的他敢说敢干,敢作敢当,雷厉风行,以自己的行动让当地政府干部感动,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胡明军经历了2008年特大地震,与教师金铃相知、相爱。两人共同抚养孤儿张杰,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主动前往凉山支教,谱写了一曲父子上阵齐扶贫的动人乐章。作品以扶贫为主线,充分展示了民族情、亲情、父子情、兄弟情及主人公的深厚家国情怀。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小说中还有援彝的医生、教师、社会贤达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他们努力做着自己的事情,不求回报。有人说“奉献”是一句口号,但是你真正奉献了,奉献就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奉献他人,快乐自己。这种奉献,这种快乐,需要一颗坚定不移的初心,为了幸福的索玛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盛开,他们不遗余力。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生活中找到生活。《索玛花开幸福来》让人知道了平常的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有温度、有高度、有含金量。但是要想获得这样的生活,就必须在生活中去寻找。《索玛花开幸福来》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生活,必须有坚定的信仰,必须在信仰的指引下不断在实干中一点点获取。援彝的同志们很有心得,被帮扶的对象很有心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他们舞出了幸福的索玛花。几十年前,红军从这里走过,索玛花开了,现在,索玛花再度开放。胡明军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生活。叶树元、华子军、戴铭等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来到大凉山,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生活。许许多多的援彝人员,在大凉山的艰苦环境中,磨砺出了自己真正的生活。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创作过程中,胡正荣深入昭觉县扶贫一线,亲身感受到了涪城区对昭觉县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及援彝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有了这样伏下身子、脚踏实地的文学情怀,才有了今天这样一部集先进性与人民性、现实性与艺术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作品。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来源于《文艺报》   作者:侯志明1Q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