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打歌传承保护的思考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红河的发源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诏国的故都、清代御封的“文献名邦”,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23个民族共30.4万人,其中,彝族、回族、汉族、白族、苗族六个民族为世居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鲜明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彝族文化,二○○八年六月巍山彝族打歌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八年十一月巍山被文化部命名“彝族打歌之乡”。
一、巍山彝族打歌现状
巍山彝族打歌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是歌、舞、乐高度集中的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巍山彝族打歌的渊源
巍山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的部落战争,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歌、舞、乐为载体的群众性、自娱性的歌舞艺术,也称“踏歌”、“跳脚”、“打跳”,汉唐之际在巍山彝族先民中流行,在喜庆场合,如收获、猎归、盖房、婚嫁、庙会、节庆日及丧葬时举行,舞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男女相杂,和着领舞者的芦笙、竹笛、三弦节奏,围圈且歌且舞,进入打歌高潮时,笙声嘹亮,笛声清脆,舞步咚咚作响,群情激昂,异常狂热。有一首古老的三句式“打歌调”形象地描绘了打歌场景:月亮出,大火着,围着火,来跳脚;尘土飞,帽子脱;大家唱,多快活;手拉手,使劲跺;月亮落,管不着。
公元1759年(清朝)绘于巍宝山文昌宫内的文龙亭桥墩上的《松下踏歌图》,是云南至今发现较早的彝族打歌壁画,至今,巍山彝族的打歌还保留着壁画中的许多原始舞蹈活动的元素,打歌的一些动作如提腿、跺脚、扬手、环舞和用芦笙、笛子和三弦伴奏等。
松下踏歌图
打歌是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和精神寄托。是溶信仰、民俗、族规、礼节、技巧、才华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彝家进行社会交往的媒介和恋爱婚姻的桥梁。正因为如此,彝家打歌才能经历数千年的曲折历史而传承下来,如今,打歌已成为巍山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普及面最宽的歌舞乐三者合一的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
巍山彝族打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丧葬、婚嫁时举行的打歌,一类是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二月八、火把节等)和朝山庙会时举行娱乐活动时的打歌。
“打歌”时吟唱的歌叫“打歌调”。“打歌调”是曲调和歌词的统称,是普遍流传于彝族地区的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歌体。吟唱“打歌调”时,可依特定的韵调即兴编唱词句,或长或短的“打歌调”,有四句式、六句式、八句式、十二句式和少量奇数式,其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等多种形式。“打歌调”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抒情叙事浑然一体,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二)彝族打歌的特征
巍山彝族“打歌”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提高,发展中各地区因自然条件、生活习俗、信仰和心理状态而发生变异,东山西山各有不同,南坡北岭各有千秋,四山八寨风格各异,打歌节奏时快时慢,步步感人,有道是“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
巍山打歌有以下特点:一是伴奏乐器以芦笙、笛子为主;二是舞蹈以自娱性群众集体绕圈旋舞;三是舞蹈多在夜晚进行;四是舞蹈动作以拍掌、携手、顿足为主要特征;五是舞者以男女青年居多;六是内容主要是青年男女“寄情言”、“相招呼”、“情通私”等恋爱活动。传承至今,踏歌的寓意日益丰富,凡婚丧大事要打歌,并杂入了佛、道、土主信仰等宗教色彩。
(三)彝族打歌的价值
1、文化价值
打歌活动初始时是表达获猎后的喜悦心情,后来随着时代演进而逐渐增添了新的内容,这种感情表达方式透露出许多古老的历史信息和遗痕,向后人展示这种活动所拥有的古老历史和珍贵价值,由此彝族打歌活动和彝族的土主崇拜的源头还可以再向前追溯到彝族历史上的原始时期。土主崇拜是彝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巍山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南诏十三代王13座土主庙及遗址,这些遍布巍山境内的土主庙及遗址,成为了巍山彝族土主崇拜的铁证。彝族年历“二月八”,全国各地彝族同胞都要赶往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先敬献猪、鸡、羊“三牲”,奉上香钱纸火,之后,身着传统民族服饰打一场歌,以表示对祖先的祭奠,同时,祈求土主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出了彝族群众强烈的心理企盼,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征。
2、社会价值。
打歌是彝族多元宗教信仰的体现。彝族打歌是所有参与群众的集体艺术创作和体验,也是彝族精神文化的集中展示,它对彝族的思想精神、社会生活、民族心理以及文学艺术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彝族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以原始的民间祭祀逐渐发展为包容土主、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的活动,使彝族打歌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3、艺术价值。
巍山彝族打歌凝聚了彝族优秀歌舞传统精华,积淀着彝族和其他民族古老的文化历史内涵,是民族歌舞艺术的活化石,也是彝族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艺术的表现手段,集中了彝族音乐、舞蹈、口传文学、民俗、宗教信仰、历史的精粹和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打歌的传统套路及称谓富有特色,有“三步一踮”、“六步一花”、“半翻半转”、“三翻三转”等节奏鲜明的称谓,还有着有趣鲜活的舞步名称,可看出是从仿动物动作而来:如“斑鸠饮水”、“金风亮翅”、“孔雀开屏”、“苍蝇搓脚”、“小鸡啄米”、“蓑衣滴水”等称谓,生动活泼,雅致有趣。
4、经济价值。
利用打歌艺术资本可招商引资,为经济社会发展铺路搭桥,助推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相融,发展打歌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巍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加之风景优美,国内外游客接踵而至到巍山旅游,随处都可以看到大众化、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打歌娱乐活动,加入到打歌队伍体会彝人的粗犷、豪放和热情,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刻韵味。
打歌的根在巍山,打歌枝叶却遍布全国,巍山歌手分别在深圳“世界之窗”、昆明“吉鑫园”、“云南民族村”等表演。随着打歌走进服务和旅游文化,一些土生土长的打歌高手也因此有了发展的机遇,东至日本,北上首都,层出不穷的打歌人凭着多次外出表演接受新思维的洗礼,不少打歌高手因打歌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也起到了发家致富带头人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彝族打歌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多元文明文化的冲击。民间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包容吸纳现代多元文明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异彩纷呈的现代多元文明文化对传统的彝族打歌等民族特色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彝族打歌的传统性,民族性正逐渐淡化,正被现代多元文明文化所融合,乃至被逐步代替,民族性、原创性、以及整体氛围日渐淡化;巍山彝族人民在现代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大环境中,传统生活方式正在被一步一步地汉化,导致传统的语言及风俗生活习惯在渐渐消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彝族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现代多元文明文化传播媒介的普及,新媒体蓬勃发展,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彝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彝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益渐变,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互联网经济的冲击,村民外出打工,村落人口不断向外迁移等因素,传统彝族村落中年轻人所剩无几,使得打歌活动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改变,这种变化加剧了打歌活动的衰退,现代化的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这一古老的彝族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着消亡危机。现在巍山彝族地区能打歌的年轻民间艺人在减少,在彝族打歌队伍中,许多民间艺人由于生活原因没有闲余时间组织打歌活动,也没有时间“口传心授”,打歌的传承受到间断,加之打歌队伍出现年龄断后,年轻一代的彝族群众有些已不会打歌。
(二)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淡薄。各级政府,村民组织、彝族群众对彝族打歌的认识还停留在民间自娱自乐的民族歌舞层面上,对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不足,传承保护彝族打歌无意识或意识不强。
(三)传承保护措施和手段缺乏。彝族打歌的传承保护仅靠群众自娱自乐口口相传,政府保护措施还停留在纸面上,文件中,经费投入没有保障,措施难以落实,巍山彝族打歌这一古老的彝族民间文化活动面临着消亡危机。从巍山彝族打歌现状来看,已出现急需保护的状况,只有尽快制定保护计划,落实保护措施,才能使打歌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得以更好的传承。
三、彝族打歌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表现形式的彝族打歌,怎样保存其“原汁原味”?怎样进行传承保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彝族打歌的传承保护要在“彝”字上作文章,在民族性、传统性上下功夫,在特色上找切入点。这样,彝族打歌才有看点,才有民族文化底蕴作支撑点。
(一)强化保护责任意识,提高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增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重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彝族打歌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切实增强对传统文化保护责任意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巍山彝族打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部署,切实贯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要强化舆论宣传力度,充分认识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的瑰宝,教育引导彝族同胞提高对打歌重要价值的认识,唤起彝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和自觉的传承保护意识,树立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二)强化措施,传承与开发并举,让本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化之中,使本土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认真组织对彝族打歌调查研究,对彝族打歌做全面认真细致的普查,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巍山彝族打歌流派及传承人数据库,对打歌的风格、特色、传承人等从音频、视频、图片、文档、音乐、曲目等资料进行编辑制作,建立数据库,保存最原生态、最具民族性数字资料,为彝族打歌传承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积极争取获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政策保护;命名一批民间艺人、传承人、艺术大师等,并逐级推荐,争取授予州、省、国家等各种级别的称号,并对各种级别的人才进行规范管理、明确传承责任,根据传承业绩给予生活津贴、奖励;定期开展打歌展演活动,以彝族“火把节”、彝族祭祖节等重大节庆日定期举办彝族打歌、彝族集体舞比赛”,举办巍山彝族打歌艺术展,为优秀彝族打歌提供弘扬展示舞台;成立彝族打歌传习所、陈列室,使彝族打歌在全县推广普及,传承彝族打歌艺术;在具有彝族打歌浓郁特色的乡镇村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将彝族打歌确定为中小学体育、音乐课内容,请民间艺人、传承人、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定期到中心小学开展彝族传统歌舞艺术讲座,开展培训,使彝族打歌艺术代代得以传承和弘扬;挖掘彝族打歌的文化、经济、社会和艺术价值,把打歌与旅游业发展有机地融合,开发彝族歌舞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结合旅游业发展,组建彝族歌舞服务展演,让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的游客随时都能欣赏到彝族打歌,并融入亲身参与体验彝族打歌的魅力;围绕巍山彝族打歌创作高质量的彝族歌舞到全国各地、国外展演,展示巍山彝族打歌的艺术魅力,使巍山彝族打歌艺术走进市场,走向世界。
(三)加强立法,保护传承做到有法可依。充分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用法规强化对被认定为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用法规来规范政府、社会各界和公民的行为,做到传承保护依法。
(四)加大投入,为彝族打歌传承保护提强有力的保障。结合实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机构,定编定人,确保有人能做事,将彝族打歌传承保护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确保有钱能有效做事;设立民族文化发展基金,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的保护开发利用给予支持;积极支持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扶持,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的开展。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