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文献整理的访谈
主持人:彝族文献翻译组自1955成立以来,其成员一直致力于对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目前已经出版的彝族文献一共有多少卷了?都是在哪些地方收集的,涉及哪些内容?其中有哪些被列入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重点项目?
王继超: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与时大定的罗文笔老先生就合作翻译出版了《爨文丛刻》,首开翻译出版彝文古籍的先河。一九五二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大定县时,彝家献上了一面彝文锦旗,因文字奇特引起了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注意,组织专人翻译了锦旗上的彝文。他深知彝文文献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在黔西北地区的份量,倡导要对彝文进行翻译研究。知道这种信息后,时任毕节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的李仿尧在下乡工作时,带领人们打访彝家老布摩,并开始在毕节地区各县收集彝文古书。一九五五年,他倡导并筹建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并归在他分管的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门下,并从大方县东关请来罗文笔之子罗国义老先生,赫章请来布摩世家的传人王兴友老先生作骨干,各县有名气的布摩如陈执忠、李守华等一批人被请到临时机构的彝文翻译组来参加整理翻译彝文古籍的工作,彝文及其古籍的整理翻译被提到议事日程。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从1955年成立到1966年,从威宁、大方、毕节、赫章等县民间搜集彝文古籍282册,其中送20册给北京文化宫,送7册给中央第四语言工作队,实存255册。1966年因机构被撤消,这批古籍被转到毕节地区档案馆保管,1977年彝文翻译组被恢复为临时机构后,250余册彝文古籍由毕节地区档案馆转了过来。1986至1990年,从威宁、大方、毕节、赫章、纳雍、黔西等县专门民间搜集彝文古籍800余册。
彝文古籍,用牛羊皮或麻布做护封,故而俗称“牛皮档案”或“羊皮档案”。它记录的历史年代久远,从哎哺时期至“六祖”时期,尤其是从尼能、什勺、慕靡、举偶到“六祖”分支,直到公元1664年的近4000年间,近200代父子连名谱牒世系完整相连而不间断。记录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算学、文学、军事、宗教、地理、民族、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彝民族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巩固西南边疆的稳定,维护祖国的统一等情况,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美学、伦理道德学、教育学等学科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彝文古籍是一笔珍稀的可开发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对彝文古籍进行过多次分类,在做《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一》时,将1270本书目分为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彝文字典、教育、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诗歌、民歌、谚语、谜语、美术、文艺、历史、谱牒、地理、伦理、民俗、祭祀、算学、祝辞、帐目、对联、金石彝文、契约、翻译、天文、历法、物理、动物学、医药、医学、生理、卫生、工艺、器乐、建筑40个类。这种分类主要是从文献的内容去考虑。2005年11月至2009年6月,在作《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二》条目课题时,再次对贵州省的彝文古籍文献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阅读整理、将2900余条彝文古籍条目按全国统一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彝文古籍文献同所规范的十六个大类都能挂上号,但为便于操作,根据彝文文献自身的特点,根据内容和使用与形式,将所登目古籍分为甲编写本十四个类。
第一阶段: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从1955年到1966年,整理、翻译了《西南彝志》等25部,52卷,译文约80万字,加上音标、字译、句译、注释,共200余万字。
1、《西南彝志》26卷(油印本)
2、《六祖纪略》3卷(复写本)
3、《水西全传》1卷(油印本)
4、《水西制度》1卷(油印本)
5、《水西地理城池考》1卷(油印本)
6、《吴三桂入黔记》1卷(油印本)
7、《阿哲乌撒兵马记》1卷(油印本)
△8、《天经地纬》1卷(复写本)
9、《精灵论》1卷(复写本)
10、《泸祖论》1卷(油印本)
11、《笃慕史记》1卷(复写本)
12、《洪水泛滥史》1卷(油印本)
13、《洪水前后轶事》1卷(油印本)
14、《德施氏史略》1卷(复写本)
△15、《德布史略》1卷(复写本)
△16、《水西安氏谱》1卷(复写本)
△17、《母系史》1卷(复写本)
△18、《安氏远祖考》1卷(复写本)
△19、《猿猴做斋记》1卷(复写本)
△20、《奴仆纪略》1卷(复写本)
△21、《人类史详论》1卷(复写本)
△22、《德布氏谱》1卷(复写本)
23、《天仙世纪》1卷(复写本)
24、《阿者后裔迁移考》1卷(油印本)
25、《寻药找医》1卷(复写本)
其中有“△”符号的翻译文本共10部交中央第四语言工作队,单位内没有这些书。《西南彝志》翻译油印刊出后,影响很大,被誉“百科全书”。
1966年8月,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被撤销,全体工作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彝文翻译组的原稿和译稿被没收烧毁,散落的也为数不少,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1980年,中共贵州省委下文批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为国家常设机构,贵州省人民政府亲自下文对机构定编。1986年至2007年,在威宁、赫章、大方等县的民族部门内,都成立有古籍办、彝文翻译组、文献研究中心等机构。从地区彝文翻译组恢复到1982年,彝文翻译组共整理、翻译《奴仆工匠记》、《彝文字典》、《彝汉常用词语》、《彝语千字文》油印本各1卷。为贵州大学中文系整理、翻译彝族民歌4000首,民间故事3篇共22万字。以地区彝文翻译组为中心,积极培养农村翻译人员,发展农村翻译网点,重点辅导毕节县龙场营区彝文翻译点,就地举办36人的农村业余翻译人员培训班,组成6个古籍整理翻译小组,共整理、翻译出《尼能人》、《赫达以》、《鄂莫人》、《投确数》、《书文史记》、《婚姻歌》、《丧礼歌》、《民歌》、《故事诗》等70余万字的初译稿。
1983年到1985年,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出《洪水与笃米》、《彝汉常用语对话》、《彝语语音知识》油印本各1卷;《播勒娶亲》、《绣荷包》、《三才文史》、《凤凰记》稿本各1卷,编译了贵州省小学彝文试用课本1至6册,共36.6万字,由省民委、省民研所刊出,作“彝语、汉语双语教学”课本。1982年至1988年3月,地区彝文翻译组翻译、出版了《西南彝志选》、《宇宙人文论》、《爨文丛刻》共3部5卷,合计134.2万字,共发行9000册。
第三阶段:1986年以来至今的26年间,彝文古籍整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翻译研究中心(原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翻译100余部2000多万字的彝文古籍,公开出版了其中“七五”以来的国家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金石图录》等62部、120余卷、1826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等一批成果连获省部级以上大奖,这些成果是:
1、《彝文典籍目录》1部、35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图书提名奖,国家民族图书一等奖,贵州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2、《彝族源流》27卷、254.1万字(国家重点项目,其中1—4卷获省社科四等奖,7—8卷获国家民族图书二等奖,9—12卷获国家民族图书提名奖,其余获省学会及地区级二等奖以上。)
3、《西南彝志》14卷、216.5万字(国家重点项目,1—2卷获省社科三等奖,5—6卷获国家民族图书三等奖,7—8卷获省图书二等奖,其余获省学会及地区一等奖。)
4、《彝文金石图录》2辑、26万字(获省社科特别奖,地区社科一、二等奖)。
5、《彝族指路丛书》7卷、33.2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地区一等奖)。
6、《物始纪略》7卷、50万字。(贵州省重点项目,获省学会及地区一、二、三等奖)。
7、《黔西北彝族美术》1册、10万字。(获省93年—94年优秀图书二等奖,九省[区]图书二等奖)。
8、《爨文丛刻》2集、100余万字。(合作项目)。
9、《土鲁窦吉》1部、34.8万字。(获贵州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0、《曲谷精选》1集、25.5万字。(获国家民族图书三等奖)。
11、《曲谷走谷选》1集、26万字。(获省民语文学会优秀成果奖)。
12、《简明彝汉字典》1部、20万字。(合作项目,获省社科一等奖)。
13、《苏巨黎咪》1集、33.6万字。(地区社科三等奖)。
14、《支嘎阿鲁王》1卷、15万字。(省项目,地区社科三等奖)。
15、《彝文指路经集译》(威宁卷)1卷、4万字。
16、《赛特阿育》1卷、15万字(合作)。
17、《乌鲁诺纪》1集、26万字(合作)。
18、《益那悲歌》1集、30万字。
19、《明清彝文书法汇辑》1册、10.4万字。
20、《彝文书法字帖》1册、约3万字。
21、《彝族美术.黔西北民间工艺美术辑》1辑、17.6万字。
22、《估哲数.农事篇》1集、3卷、35万字。(分别获国际彝学奖,彝文图书协会二等奖)。
23、《阿买恳》1集、33万字。
24、《诺沤曲姐》1集、3卷、34万字。
25、《摩史苏》1集、23.5万字。
26、《彝文金石图录》第三辑1部、46·5万字(2007获第七次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7、《彝族创世史诗》1部、18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版)。
28、《布默战史》1部、42余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
29、《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中的第“十七”、“十八”、“十九”3卷,每卷65.68万字,计197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0、《载苏》1集、34万字。
31、《彝文字释》1部、20万字(贵州抿族社2009-11)。
32、《实勺以》1部、60万字(贵州抿族社2009-11)。
33、《彝族古歌》1部、48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年内出版。
34、《叙事长诗》1集、15万字。
35、出版科研成果5项246.5万字:其中《彝文文献释名集》等1部、34万字;《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1集、30万字;《彝族原始信仰文献研究》1部41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年2月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1部、120余万字(已获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公示)。《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经籍汇编.彝族毕摩卷》中的18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贵州省社科课题《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一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8)第五章、3.5万字。
36、为省内外翻译修订出版了一批成果:其中为云南省昭市民委翻译《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三十卷﹒乌蒙丧事祭祀经译注》65.68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为威宁县民宗局修改审订《阿诺楚》1部、1卷、49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版。《支嘎阿鲁传》94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出版。
37、整理翻译《彝族民间文学》22卷,收入省、地、县《民间文学集成》、《民间歌谣集成》4个集子出版译作计80万字。
38、作为故事收入省、地《民间文学集成》(4集)出版的彝文古籍译作3.5万字。
39、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申报60余部彝文古籍作《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彝族源流》和《摩史诺沤苏》等20部我区彝文古籍晋升为“国宝”。其中《彝族源流》等于2008年6月为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公布;《摩史诺沤苏》等11部于2009年6月22日为《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公布。清道光抄本《彝史辑录》、《宇宙人文论》等9部于2010年12月20日为《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公布。同时,还完成48部彝文古籍的国家级标准一二三四级定级测试。
主持人:随着现代性的侵入,本土民族文化处于被大众传媒、市场经济甚至西方意识形态“改造”、“重塑”的危机之中---传统的彝族婚丧嫁娶仪式消失、情歌无法代代相传,古老的彝族风俗文化处在消亡的边缘。因而彝族的发展史似乎只有在文本中才能理清脉络。在这个语境下,对民间留存的彝族史料、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及出版将对贵州、乃至中国的彝族发展史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继超:彝族风俗文化、民间留存的彝族史料、文献以及作为它们的载体的语言是环环相扣的一条文化生态链,也可以说是一整个的文化大系统里的若干子系统。首先,曾经构筑彝族价值观的原始信仰在“破四旧”的时期遭受彻底摧毁,而这个构筑彝族价值观的原始信仰正是彝族浓重的祖宗崇拜。在祖宗崇拜的文化背景下,人生三部曲的彝族风俗文化得到了最完整的展现,恋爱要完成的《曲谷》(情歌)即是第一部曲,以三段式分长短,有固定的词曲达上千首,长歌达万行,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第二部曲是《阿买恳》(嫁歌)和《陆外》(婚歌),第三部曲是《肯洪》(丧礼歌),它们的格式与库存量同第一部曲的《曲谷》一样,以一首歌完成一个仪式,表现为第二、三、四个子系统。彝族家的《鲁比》说:“蝴蝶是雄鹰的兄弟,用不着去攫一跎肉;《曲谷》是布摩的兄弟,用不着在手里捧一本书;做梦是死亡的兄弟,用不着去做一场丧祭”。而第四个子系统的《肯洪》丧礼歌却是配合布摩去完成丧事祭祀仪式的,通过为死者做解脱与指路等一系列的丧祭仪式后其亡灵才能入祖,才能住到安置祖先灵魂的专门的房子里,三代后移到灵桶再安置去崖上去。丧事祭祀仪式的开展有着纽带的功能,宣示着与姻亲凝聚力的加强;一年一次与三、六、九代的家族集中祭祖,更是家族凝聚力加强的展示,祭祖与赡养老人是同等重要的孝道义务,是道德的规范与内涵,即是祖宗崇拜的价值取向。祖宗崇拜是彝族布摩文化的核心,布摩文化是以彝族古籍文献存在与传承作为其生存的前提。作为一条文化生态链,完整的系统,它的生存有两大脆弱性,其一,属于其“七寸”的安置祖先灵魂的专门的房子、祖桶等被“破四旧”后,再难给它“还原系统”,随着西式宗教的洗脑,其它子系统跟着混乱和消亡。其二,它是以本民族语言为传承载体的,而这种载体正紧跟着“一个语种的消亡比一个物种的消亡更可怕”的步伐。在社会更加信息化,更加知识化的今天,在商品化、市场化等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包围下,构筑这种原生传统习俗文化的基础已削弱,观念意识正日趋淡化,乃至逐渐消失,使之自然成为一种濒危文化,一些常见的依赖习俗而生存的文化,正以数年或十数年时间为速度远离我们而去,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晃成了遥远的过去。
在毕节市民间留存的彝族史料、文献里,文字传承的历史脉络线索清晰,文字发育与使用成熟,文献记录系统完善,以《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一大批文本为例,在全国都居于领先的水平;反映彝民族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巩固西南边疆的稳定,维护祖国的统一的重要历史。彝族史料、文献有贵州的彝族历史上形成的远古文化、夜郎文化、民族政权方国文化(如黔西北至黔中的罗氏国文化,安顺至黔西南的罗殿国、毗那自桤国文化),千年土司文化(水西文化、乌撒文化、普安文化等),神秘文化(如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向天墓葬文化)支撑着,反过来,这些种种文化信息必须靠彝族史料、文献来解读、解答,归纳出其优势所在。因此,在这个语境下,对民间留存的彝族史料、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及出版将对贵州、乃至中国的彝族发展史研究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民间留存的彝族史料、文献记录、佐证、见证数千年以来贵州、乃至中国的彝族发展的历史,是勿庸置疑的。
主持人:史料和文献是关于地方的文本叙事,也是地方身份建立的“根基”;环境母体,即旅游文化资源依托这个根基而存在,让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也有了实现的可能。对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及出版对推动地方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实现地方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如何在此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古老的彝族文化和风俗?
王继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方身份建立“根基”在毗邻省的文化建设服务旅游经济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不乏奇山异水,开发为优势旅游胜地,都有包装、打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即是给它找魂、树魂,有血、有肉、有魂的结合而散发出亮点,产生绝佳的意境。达到从环境母体上的地方身份建立“根基”的目的。彝族文献可谓是古老的彝族文化和风俗的结晶,作为传统文化正处于濒危的境地,是刻不容缓的保护对象。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国家提出了“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于彝族文献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及出版只有和推动地方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实现地方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发展,才有它生存、传承和被保护的可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价值和可能被延续的生命力。这也是它的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彝族文献在毕节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内涵深厚的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彝族文献对推动地方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实现地方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发展上还存在非常广阔的空间,有非常值得憧憬的潜力前景与未来,当它与旅游资源结合,产生出应有的文化附加值和经济价值之时,也正是它被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之日,是我们古籍与传统文化整理发掘与保护工作者所翘首以待的。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