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曲木铁西:试论彝族社会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

作者:曲木铁西 发布时间:2020-10-09 原出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点赞+(

摘要】传统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一样,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既有形式结构又有它的内容结构。本文就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提出个人浅见。
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教育;形式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image.png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育形式,是指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教育等五种形式,这五种教育形式构成了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的教育结构。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家庭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及其他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彝语称家庭教育为“苦伙苦玛”其意为“家内教育”彝族家庭教育的产生是彝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彝族先民谋生的技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初是在先民内部长幼亲疏之间进行传授和学习的。在彝族的神话传说中(包括文献记载)有许多先民包括教民用火、狩猎、畜牧、农业甚至酿酒等方面的发明创造者,这些先民中智者们的教民活动,就是后来家庭教育中的谋生技能和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当时的教育中,母亲和先民社会中有经验的老年人承担着对年轻一代的主要教育责任。实际上,从今天的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己有专门对年幼一代实行教育的公共场所。如彝语中形容某人“不服教育”为“伙得玛得阿喇”,“伙”为“养”、“玛”意为“教”、“得”意为“……地”、“阿喇”意为“不来”,直译为“不来教养之地”,现专指“不愿接受教育者”,“伙得玛得”即实行教育的公共场所。随着婚姻形态的进化,彝族社会由石尔俄特以前时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血亲家庭阶段发展以父系血亲为主体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也就开始了家庭教育。文字可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的细胞。凉山彝族的家庭既是经济单位,又是家支的基本单位。就经济单位而言,它具有组织生产或自行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职能;就家支单位而言,它又具有血缘的生育单位和教育单位的职能。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紧紧地与其奴隶制相联系,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的一夫一妻制;存在着包办、买卖、转房、一夫多妻的婚姻现象。凉山彝族的家庭,是以父权为核心的小家庭。它只包括未婚子女,除小儿子外,其他儿子一结婚就分得一份家产自立门户。其父权性质由以下条件决定: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家庭的建立是以男方为基础的,妻子是丈夫化身价钱娶来的,就是入赘的男子,只要一到女家(不改姓)便成为女方家庭的主持。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家庭财产的处理和继承是儿子们的权利。从儿子们分家自立门户,到小儿子继承祖业,都或多或少得一些家产。但女儿们却没有继承家庭固定财产的权利,就是他们出嫁时所带的嫁妆,也只能相当于她自身身价钱的部分。社会中所称的“绝户”是指无儿无女和无儿有女的两种家庭。绝业的继承和处理,女儿无权,在一般情况下女儿只能得到一些浮财。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在传统社会里,男子往往成为家庭的主要生产者、社会活动和战争的参加者。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是彝族社会特定制度和习惯上的不超越性决定的。虽然在彝语中对妻子有“叶塞阿莫”意为“家内主人”的称谓,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高的。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的家庭形态可分为四类: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类是兹伙家庭。兹伙家庭是兹伙家支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组织生产、消费和家支及其管辖社会活动的职能。一个兹伙家支就是一个有一定的地域的统治集团,在这一集团内,兹伙家庭要上对家支承担一定的义务,对下统治着数量不等的诺伙和曲诺隶属民家支和家庭,役使阿加和呷西奴隶。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类是诺伙家庭。诺伙家庭是诺伙家支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组织生产或自行生产。消费和其家支及其所属社会活动的职能。一个诺伙家支就是一个有一定地域的统治集团,在这一集团内,诺伙小家庭要上对家支负责,承担义务,对下管理着数量不等的曲诺隶属民家支和家庭,役使阿加和呷西奴隶。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类是曲诺家庭。曲诺家庭是曲诺家支社会的基本单位,具体有生产(其中有小部分组织生产)消费和社会活动的职能,一个曲诺家庭要上对家支负责,承担义务,其所属家支要对所属的兹伙或诺伙负责,承担支配的义务;对下管理着数量不等的隶属民家庭或役使呷西奴隶。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类是从属于以上二类家庭的隶属民家庭阿加家庭。阿加家庭虽属于从属性家庭,但大多数的阿加家庭有自己的耕食地,有自己的家室经济,土地可以世袭使用,对自己的财产有绝对支配权,但承担着主子的主要田地间的生产劳动。大部分曲诺家庭的阿加家庭跟随曲诺家庭的家支姓氏,也准许其参加一定的家支活动,承担一定的义务。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呷西奴隶的家庭是一种不健全的家庭,没有人身自由,所生子女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主子,没有生产生活资料,吃住在主子家中,为主子劳动,所以尚无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这种家庭只是兹伙、诺伙和部分曲诺家庭的附属。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各类家庭,构成了凉山彝族社会。它们都属于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一整套共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形式和内容。信奉着“依惹依可读,苏读勒鲁(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处处为难)的教育信条,十分重视家庭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准则形式的品行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家庭可以说从孩子一出生甚至到耄耋之年都要进行品行教育。这种品行教育往往与家法、家规、习惯法与社会礼俗交织在一起,其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婚丧、道德、礼仪、继承财产等。如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路遇长者长辈,须下马待立,长房之弟,虽年少亦尊称为兄,须以兄礼待之;男女之间,翁在,媳远避,兄在,弟妇远避;主客之间,途遇各自下马;客入室,起立让上座,要去做客,杀牛吃三砣(小块),杀羊杀猪吃二砣(小块),杀鸡吃一砣(小块);对女子要求更高,言谈是要掩口而笑,坐时双脚并拢,忌伸腿而坐(男子忌翘腿而坐)家庭中的长者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躬行身教从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过程中渗透到子女的思想行为里。而且,家长对儿女的教育不拘形式,在与儿女共同生活过程中,利用各种时机对子女灌输伦理道德,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同的家庭,各自有不同的家规、家法,凉山彝族家庭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教化范本书籍——《玛牧训世教育经典》因其所宣教的“勤俭持家、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诚实忠厚”等,成为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读本。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以祭祖为主要形式的家谱教育和宗教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家支制度的传统在彝族社会长期得以沿袭,完全得益于彝族家支内个体家庭的教育。实际上,家支教育一部分是在个体家庭内完成,一部分是在家支内完成的。家支又有远家支和近家支之分。即使是近支,也还有远近之分,因而远家支教育属社会教育。作为以宗教教育和家谱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祭祖活动,一般是共同在同爷辈的家庭内举行的,即祭近祖,进而才到家支内祭远祖。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近祖活动是彝族社会个体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后代了解祖先的丰功伟绩,了解自己的家谱,形成对祖先的信仰观。任何宗教中的人神关系都是人人关系异化的表现,彝族社会的人和祖的关系也不例外,所异化出的祖先,通过祭祖,使人和祖先发生联系,在宗教观念上既制约死者又规范活人的宗教道德原则,不仅要求后代追孝祖宗,肃敬祀事,躬行祖道;还要求祖先惠顾其嗣,庇荫其子,体行祖德,福佑后代。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谱教育和宗教教育除了在家庭祭祖活动中进行外,还在家庭的宗教或其他活动中继续进行。家谱是一种记忆家支世系的口传谱碟,构成方式主要是父子连名,兹伙家庭、诺伙家庭、曲诺家庭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家谱;家谱教育是彝族家庭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让孩子背诵。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以养育、禁忌、宗教、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健康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伙玛(教育)”一词的语素构成为“养+教”,“伙”是“养”,把“养”放在首位。因而,彝族家庭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养育,一怀孕,家庭中就有很多禁忌。临产,一般由多子女的健康妇女担任接生,从乳儿期到幼儿,都要倾其家中财物,以各种名义宰杀家畜家禽,保证母子营养。到了少年,在家庭饮食中,仍然首先满足小者。以保证其健康成长。孩子出生以后,有很多禁忌来维护其健康,如忌讳说孩子漂亮、孩子胖、孩子重,以免夭折;也通过取名来体现,如“拉比(意为旧裤)”、“波比(意为旧裙)”等。孩子不说话之前,禁止烧梧桐柴火,因梧桐树的彝语名称与彝语“哑吧”同音。除此以外,通过家庭的宗教活动,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庭中,除少数宗教仪式外,大多数宗教活动都是为了家人的健康举行的。家庭劳动如跟随父辈和长者一道参加狩猎、摔跤等都是增强孩子体质的教育方式。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以口头和书面文学为主要形式的启智审美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口头和书面文学为主要形式的启智、审美教育在彝族社会家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讲述或诵读者一般都由长者承担,在家中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形式多样,可讲、可唱、可诵,其内容有话、史诗、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尔比(与格言谚语同)歌谣、抒情长诗、叙事长诗、克智等,具有启迪儿童聪明才智的作用。利用这些口头和书面文学,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的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以情动人,给子女以美的感受,通过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感受,培养他们分清是非、憎爱分明的道德情感。无论是故事、史诗、神话、寓言,还是克智、歌谣、长诗等语言艺术,对于打开儿童的心灵之窗,丰富想象力,发展情感,陶冶审美情操,都是很好的教材。之所以彝族社会中人人都是故事讲述家、民歌手和诗人,其原因在于彝族家庭教育中的丰富多彩的启智、审美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四个方面的教育原则,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是彝族家庭教育共有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凉山彝族社会的性质和结构又决定了彝族家庭教育并非单一形式的家庭教育。不同等级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其实施的情况、指导思想、教育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职业的家庭教育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凉山彝族社会中还分为奴隶呷西和阿加的家庭教育、曲诺家庭教育(包括毕摩家庭教育)诺伙家庭教育、兹伙家庭教育四类。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呷西奴隶和阿加的家庭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呷西奴隶,不但没有生产资料,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呷西奴隶整天为主子劳动,难以有正常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呷西奴隶的一切,包括他们的身体、所有的劳动产品以及他们的子女,全都属于主子。呷西奴隶所生的子女,同样也是小呷西奴隶,是主子的私有财产。自然,小呷西奴隶也难以受到正常的父母之爱和家庭教育,即使是能够受到一点点家庭教育,也只能是在跟随父母在外劳动过程中才能获得。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加家庭具有相对独立性,一般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并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因而子女能在家庭里接受父母兄姐的教育。阿加是主子的生产奴隶,虽然有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但其身权、婚权和亲权均由主子掌握,这样条件下产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健全的家庭教育,自认为低人一等,并且在主子大家庭的影响下,其家庭教育仍是以如何为主子服务为主要内容。所受家庭教育的优劣还取决于其主子大家庭的开明程度,若其主子大家庭较开明,就可得到较健全的家庭教育;反之,就不可能获得健全的家庭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曲诺家庭教育(毕摩家庭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诺家庭教育除了彝族社会家庭教育中共有的教育原则、教育形式和内容外,还有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曲诺家庭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本家庭所属家支的光辉业绩,也宣扬亲族家支的血统,使孩子从小就热爱本家支,并知道如何才能在婚姻上永远保持家支的血统荣耀、贱视奴隶。也有一整套符合曲诺家庭的家法家规和道德准则,让家庭成员严格遵守。由于曲诺对其上的诺伙或兹伙的态度上有两重性,因而也表现在家庭事务的各项活动中,孩子从这些活动中懂得要保护家支成员的生命财产、经济互助、维护内部团结,甚至与阿加奴隶也有按辈份亲属称谓相称。另一方面,家中长者从言行。举止礼仪绝对顺从诺伙或兹伙,但平常的言谈中又露出“诺迪曲阿姬(义为孬诺伙不如曲伙)等话语,感染下一代同样保持其这种口服心不服的心态而代代相传。曲诺当中的中户和大户要对其子(女)进行战事和车事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原来由兹伙来担任,后由诺伙担任,再后来由曲诺阶层来担任,因而毕摩家庭属曲诺家庭范畴,但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毕摩世袭的家庭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家法。教规、礼节、道德、禁忌和惩处制度,这些教育内容是以在家庭中言传身教的形式教化后代毕摩的。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诺伙家庭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诺伙家庭教育除与彝族社会其他家庭教育共有的原则、形式和内容外,还有其特殊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重视对儿子教育,强记家支祖先的谱系和业绩,以继承家支事业。除了彝族社会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外,根据不同的家支家庭制定有不同的家法家规,后代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准则。从家庭教育中开始用“诺迪色阿博(孬诺伙都不会有主子)”等话语教育后代,自视高贵,是天生的统治者,贱视其隶属民及阿加奴隶和呷西奴隶,这些心理在孩子中得以继续保持。体力的锻炼和武器的习用也在诺伙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育形式是有目的地跟随父辈和兄长狩猎、摔跤、习用刀枪、骑马、观看家支战争等,因而凉山彝族有“诺惹什库目提子,曲惹什库勒提莫(诺儿七岁独自骑马,曲(诺)儿七岁独自犁耕”的谚语尔比。部分诺伙家庭也重视文化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兹伙家庭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伙家庭除与彝族社会其他家庭教育共有的教育原则、形式和内容外,还有其特殊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兹伙家庭较诺伙家庭和曲诺家庭及其他家庭更重视子女的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除严格的家庭教育外,还有学校教育。由于凉山彝族有“兹莫子孙以独为贵”,所以一般兹伙子嗣较少,除沙马、尔恩少数兹伙家族外,其他一般都没有家支组织因而在兹伙家庭教育中不全都十分重视家支观念的教育。从兹伙家庭父辈在办理事务或其他活动中,兹伙后代得到了感染,视兹伙的血统最高贵,具有无上的权利的观念,使兹伙的后代们在婚姻上也形成了不能与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其他等级相通婚的观念。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学校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同时产生的,在彝族历史社会中存在的“伙得玛得(养教之地)”,就是原始的学校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校教育,也称“共同教育”,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一旦产生,即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得以不断完善,因此,学校教育有古代学校和现代学校教育。“毕惹”和“毕摩”不一样,“毕摩”即教师,与之相对的还有“毕惹”即学生,在彝语中早己有了“学校”的概念:“玛得”和“如得”。“玛得”一词可能出现比较早,属彝族社会中较早的学校教育形态;而“如得”即“学的地方”,是“学校”的全部语义的概括。彝语除了毕摩教育中的“毕摩(教师)”、“毕惹(学生)”以外,在彝族教育中还有“玛莫”一词可能出现较晚,我曾对“玛莫”一词作过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调查结果认为“玛莫”这个概念可能不是晚近才出现的。因此,彝族社会中早己有了学校教育。在凉山彝族社会中,有以下两种学校教育形态: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毕摩教育中的学校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传说早年的毕摩既是祭师,又是政治领袖,还是教彝族文字的教师。现在毕摩所戴的神笠上面的圆圈补丁越厚越显赫的掌故,出自早年毕摩佩戴斗笠出行到各彝区游教彝族文字时,由于风吹雨打,沿途又披荆斩棘而留下的无数补丁。不管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在毕摩的传承教育过程中确有学校教育存在。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教育中的学校教育,一般有固定的场所,由毕摩当教师,有数量不等的毕惹学生,其培养目标就是根据所学的成绩,来定学生未来应做哪个层次的毕摩,其教学内容就是彝族及各类经书和各种仪式地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只教、传男性子嗣。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情况,毕摩带毕惹不需办严格的手续,只要毕摩同意吸收毕惹,只需毕惹父母与毕摩商定大概学习时间,三年、五年或更长,学哪一类,学到什么程度等即可。学费一般不计较,只是在开学和毕业时要相互赠偿。毕惹给毕摩一些银子、布匹和买酒宰畜招待,毕摩给毕惹们衣物、书籍和法器用具等。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起初,让毕惹们学彝文、背经文,有的毕摩把一天分为三个时段,让毕惹们学习不同的内容;晚上由毕摩一句一句地领读,毕惹们跟读并背熟,不看文字;清晨毕摩督促毕惹们背诵牢记头天所学的内容;白天毕摩教毕惹们识字和写字。先背熟后再抄写,容易记牢。教材大多是毕惹们在毕摩的指导下抄老版本,不论多么著名的毕摩所拥有的经书都只有一个版本,没有一式两本的。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惹们达到对经文相当的熟悉和有很深的彝文功底以后,毕摩才教毕惹们做各种仪式,具体内容为哪类仪式用哪类经文,哪些步骤用哪首经文,哪些仪式有哪些步骤,先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哪些仪式需要什么样的牺牲,要多少,要些什么种类的神枝和数量及怎样插、怎么摆,各组神枝和草像、木像代表什么,等等;同时还要学一定的画像艺术。在这种复杂的步骤中经文不能缺漏章节,也不许弄错顺序和插错神枝位置,直到熟练即可毕业做毕摩。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一般毕惹们学完这些内容以后,还要跟多个毕摩学习,才能成为层次较高的毕摩。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其他学校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凉山彝族社会中,除毕摩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外,还存在有具有家塾性质的学校教育。所谓的家塾,与普通的私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家族性质,人学者是本家族子弟,家族提供助学费用,少量外姓来学者,也多为外亲子弟。彝族社会中形成这种性质的学校,也可能与彝族社会的家支制度的形成有关。不过这种学校只由兹伙与凉山周边地带的少数诺伙和曲诺大富人家举办。兹伙举办的这类学校,是兹伙在家设立的学校,学生由本家支和外亲或亲近的隶属民子女中产生,有的完全是为了给兹莫儿子陪读。为了应付官府,记帐目,因而聘请彝文老师的同时,有条件的还请汉族教师学点汉语文。但是,不论是兹伙举办的学校,还是周边地带的诺伙和曲诺大富人家举办的学校,学生人数少,大多为本家支子弟,所学到的知识只能为以后学习彝文打基础,因为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零散,不系统。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社会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所要述及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在彝族社会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的补充形式。在家庭教育里没有得到完善的,在社会教育中得到补充和充实。如品行教育、家支教育、健康教育、启智审美教育都在社会教育中得到加强和扩展。凉山彝族社会教育是通过婚、丧、节、祭祀家支事务、游戏等社会活动进行的。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家支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面己讲过家支教育部分属家庭教育,部分属于社会教育,一般彝族家支聚村而居,形成大散居小聚居。在家庭内完成的教育属家庭教育,超出家庭内完成的属社会教育。属社会教育的家支教育是通过家支内祭远祖仪式、婚、丧、处理家支事务等活动得以进行的。这种教育形式比家庭教育还要更直观、更直接地感受到家支观的教育,使其更加根深蒂固。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启智审美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话、传说、故事、寓言可随时在家庭中讲述,但史诗、歌谣、抒情长诗、叙事长诗则不能随时在家庭中吟唱,有的只能在特定场合中吟唱,因而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在家庭中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婚、丧、节、祭祖等社会活动中才能接触到全部内容,特别是史诗、抒情长诗、克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青少年不仅通过这种歌和辞,学会吟唱,这对青少年的启智审美教育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伦理道德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伦理道德教育除了在家庭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外,还在社会中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形式来继续实施,形成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凉山彝族社会除了家庭以外,在婚、丧、节、祭祀生产劳动及一切社会活动中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施加影响,通过《玛牧训世教育经典》,社会成员中的长者或智者根据社会的各种活动、各种事象、各种时机、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寓情于景,引出《玛牧训世教育经典》的名言警句,对其下一代成员进行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使之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履行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游戏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游戏是体育和智育的一种形式。凉山彝族社会中有娱乐游戏、智力游戏、活动性游戏三种。其中有些游戏是在凉山社会婚、丧、节、祭祖等活动中进行的,游戏是社会教育中一项十分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凉山彝族社会儿童起初的游戏还是从家庭开始的,先和父母、长者做游戏然后开始独立做游戏。因此,游戏活动对孩子来说是有阶段性的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就是开始与同龄孩子一块儿参加各种群体游戏。在笔者的记忆中,游戏合作得越好的伙伴,越能成为好朋友,直至成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孩子开始参加群体游戏,就意味着开始步入社会。彝族社会非常重视孩子的游戏活动,有时父母、长辈都要与孩子一块儿做各种游戏以起示范作用,也帮助孩子制作游戏工具,孩子也可以学着父母、长者的样子自己制作。笔者在童年时,也制做过不少游戏玩具,但由于握刀不规范手上至今还有几处伤痕。凉山彝族社会让儿童参与游戏是有阶段性的根据孩子的年龄、体力、智力程度来参与。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凉山彝族社会儿童参与的第一阶段游戏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鹰抓小鸡”游戏。参加游戏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一人扮“鹰”,一人扮“母鸡”,其他人全扮“小鸡”,双手抓住前面一人的双肩,在母鸡后面一字排开,“老鹰”抓“小鸡”,“母鸡”护着“小鸡”,直到其中一只“小鸡”被“老鹰”抓住为止。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虎护子”游戏。参加此游戏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一人扮“老虎”,抬三个小石块作“虎子”,并绕“虎子”在地上划一个大圈,以示“虎窝”,“老虎”四肢着地,在圈内守护“虎子”,“老虎”,要警惕四周的来犯者,其他人从圈外向圈内出击,抢夺“虎子”。进圈内抢“虎子”者被虎踢着,就要替换当“老虎”,若“虎子”被抢光而“老虎”未踢着人,“老虎”就要受罚继续当“老虎”。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格”游戏。也是一种祝福儿童身体健康的游戏仪式,参加人数是本家支内的所有同龄孩子,先备好糟酒(米酒)选好曰子,在野外某一地搭一象征性的草房备好与孩子同数的假梭镖(用玉米棒做的镖头),父辈念几句与这些孩子有关健康的词语;然后点燃草房,让孩子用梭镖争先恐后地把火熄灭父辈们舀出一大碗糟酒(米酒)用针剌狗耳,滴几滴狗血于糟酒(米酒)中,搅匀后让孩子各饮一口或数口,把各自的梭镖插在草房周围后返家。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阶段的游戏还有“共同搭建房屋”、“共同假定生活”游戏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具有较严格的集体形式和集体观念,这种游戏与集体利益和集体纪律的概念相联系。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凉山彝族社会儿童参与的第二阶段游戏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鲁惹格”游戏参加人数为2至4人均可,选一石板或用工具铲出一块平地,找七块小圆石用一块作“母石”,其他作为“子石”抛洒在地上或石板上,母石向上抛,在母石还未落地之前的空档中,单手捡起3个石子并接着落下来的母石,直到捡完为止,但是在抢接过程中不能碰到所捡石子以外的任何石子。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斯斯格”游戏。即猜谜游戏,是彝族儿童喜爱的一种智力游戏。猜谜不分地点场合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无论在田边地头还是在火塘庭院中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打谜声。参与形式可以是猜者,也可以是出谜者。彝族儿童谜语多以隐喻、形似、暗示等多种方法做谜面,供人猜测,谜底多为身体器官、衣物、家具、庄稼、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农具等等。如:陡峭的岩壁上有个马脚印——肚脐;一面似森林,一面似岩壁——羊皮;三个汉子共戴一顶草帽——锅庄;爷爷坐在家里胡子留在门外——玉米棒;干柴湿柴在一处生长——(牛羊等)角和耳朵;不能弹的三斤羊毛——云。猜谜游戏也是彝族传统教育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棋游戏。参与人数为2人,找一石板上画出纵为四线、横为五线的相互联结交叉的棋盘,每人为6个棋子,共12个。棋子一方若为石子,另一方则为木块、草节等。其规则是一步只能走一格,一方的棋子在横竖左右一条线上共2子,另一人为正子时,双方相连而无空格条件下则被2子方吃掉,谁先吃光对方的棋子,谁就是胜方。这种游戏从少年到成年都可参加。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阶段的游戏还有“鲁居格(分石子)”等,这个阶段的游戏有严格的规则,孩子通过这些游戏进行想象,并亲自动手,在智力方面得到了开发。这种游戏也使儿童感到做什么事都必须遵守社会规则,并与凉山彝族社会中道德准则相联系,使儿童更加遵守纪律。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凉山彝族社会儿童参与的第三阶段游戏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摔跤游戏。婚、节、牧、劳动“蒙格”(集会)等活动中,参加者可以是少年儿童和青壮年。正规比赛时有裁判,赛场内先摆好有色的绸或布作的腰带,比赛者入场后先结好不同颜色腰带,然后按裁判的口令或双方认可后即开始进行。历史上流传的民间摔跤方法共有四种:(1)比赛者紧紧抓住对方腰带,运用体力和技巧将对方提离地面打绊脚,翻身将对方摔倒者为胜;(2)双方把握住对方后角力旋转到一定惯力时,反方向将对方翻倒在地为胜者;(3)双方上身紧贴对方并抓住其腰旋即施加压力。与此同时腿勾脚、臂、腿、肩、胛同时用力将对方摔倒者为胜;(4)双方拉开一定距离,准备妥当后,猛然扑向对方紧扭在一起,无规则地各施其力,各显其能,将对方摔倒或身体着地,倒者为败。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瓦布吉则游戏。“瓦布吉则”意为雄鸡斗架,是彝族传统的竞技活动之一。它模仿公鸡斗架的情形,参加比赛的两人相对采取半蹲姿式,两手手掌合拢于胸前,似雄鸡昂头状,伴着芦笙,或手推,或撞肩,或跳起脚蹲斗,手臂部先着地为输。比赛要求选手脚步灵活,斗姿优美。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扔石游戏。扔石原来是古代彝族人民用于狩猎和御敌的一种原始武器。流传至今除多见于牧童用以驱赶羊群外,己成为青少年普遍喜爱的一种健身运动游戏。扔石分以手掷石和引力飞石两种。前者以手捏石块瞄准目标运用臂力掷出,看谁扔距远,命中率高,谁就是胜者。后者是用一种麻绳编织的绳具网住石头,手握绳具用臂力将其甩转,借用引力出击飞石命中目标。这种绳具两端各有一个死扣,其中一个扣套在扔石者的食指或中指上,另一个扣紧握手中,绳中部编织一套石块的网,可容三两左右扁圆形块石一个,绳的长度与人体的高矮相适应,约30公分左右,技艺娴熟者甩转绳具呼呼有声,飞击出石百步内可伤人,命中率很高,谁扔的距离远,谁就是胜者。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较力游戏。是一种无需任何体育器材,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且为彝族男性青年及壮年所喜爱的一种简易民间体育游戏项目。较力的方法共有五种:(1)胳膊较力,双方伸手抓挽住对方胳膊,运用臂力使劲摔倒对方;(2)头劲较力,相互用右手抓住对方“天菩萨”(彝族男性发式),左手挽住对方脖颈,用力搬倒对方;(3)颈臂较力,双手伸到对方后颈处,十指交叉捺住对方后颈使劲搬倒对方;(4)手腕较力,就是板手劲,即双方各出一手,肘部撑着在实体上,手掌互握用力,看谁能扳倒对方;(5)拇指较力,双方用大拇指相抵角力,倒者为输。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第三阶段游戏开始,逐渐成为竞技运动的游戏,除上面的游戏外,还有射箭、射击、游泳、赛马、技巧、田径等活动,这些竞技性的活动,不仅使少年儿童增强体质,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意志。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三个阶段只是大致的分法。有的进入了第三阶段的游戏以后,还可继续参与第一、二阶段的游戏,到了青年乃至中年仍然可以参与第二、三阶段的游戏,游戏给社会带来快乐,带来生机,体现了寓教于乐,这种乐是创造的快乐,是胜利的快乐,是审美的快乐。因而在凉山彝族社会中游戏形式非常丰富,在社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自我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我教育主要是指个人自学活动以及自省、自修等行为。凉山彝族社会也非常重视后代的自我教育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自学行为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历史悠久,它的传承一方面是毕摩教弟子学生传承,另一方面是在通过家塾式的学校教育中得到传承。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这两种传承的人数是极其有限的,能够创造出民族的文字而且世代相传仅在一小部分人中传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凉山彝族社会,大部分人是通过自学而获得彝文知识的。我父亲曲木约支没有进过任何学校就是通过自学习得的彝文,至今70多岁了,仍然用彝文写信。自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先跟识字的人学,学到一定时候自己学不懂的或不认识的再去请教;有的完全自学不懂的或不认识的请教父辈;有的学到一定程度以后,跟毕摩或有文学书籍的人转抄其书籍凡人(即不做毕摩的人)一般不转抄毕摩的经书,只抄文学“克智”、“勒俄”等书籍,然后加以背诵、学习,许多民间歌手就是这样产生的他们通过自学,在传唱、传诵时又不拘泥于原作加以自己的感受、感想,使作品渐臻完善许多经典作品就是这样加工锤炼而成的,正因为彝族社会中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学成为识彝文、通文学的人,才能使彝文数千年来世代相传,文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经典作品越来越多,文化科技得以发展。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自省行为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省是凉山彝族社会自我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自省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伦理道德、家法家规和品行修养。凉山彝族社会不仅重视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也重视伦理道德的自我教育。所谓伦理道德的自我或自省教育,就是家支社会为了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实际上是一种对道德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通过自省反思,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处处以伦理道德准则去衡量自己,告诫自己不能有违背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才能成为知礼而高贵的人。自省行为也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的精神。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慎思行为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慎思也是凉山彝族社会自我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彝族社会要求其成员凡事都要慎思,“我布我罗目,我布斯孜目,斯孜阿鸭目(反复慎思,仔细慎思,推敲慎思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思想的人)”、“我布我罗目,我布节孜目(凡事之前都要慎思)”这些彝谚尔比都是为了让社会成员懂得慎思的道理和慎思带来的效果。而慎思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自然形态教育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然形态教育,是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心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或形式。凉山彝族社会对后代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教育基本属于自然形态教育,后代的生产、生活经验全是家庭生活、社会各种活动和户外各种生产劳动中口授心传而习得,只不过这种口授心传的自然形态教育是遵循后代身心自然发展过程考虑后代的身心、年龄和个性即自然地适应其教育内容。《玛牧训世教育经典》中对什么年龄可以接受什么教育有严格的规定对什么样的年龄有什么样的身心发展特征也做了详尽的描述。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来讲,9岁以前在家接受父辈和长者们的口授心传。10岁到12岁开始独立做一些家务,并试着适应家庭以外的生产劳动。到13岁以后,开始参加各种生产劳动,男子可以学一些职业性的劳动,如木工活、编织竹器、银匠学徒、铁匠学徒等,女子开始学一些织布、拧线、绣花等,逐步从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始,在生产劳动中习得生产劳动的经验,同时在从家庭到社会的各种生活中逐步习得生活经验从而成为健全的人。s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原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作者:曲木铁西,彝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本文发表时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龙雪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