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春梅:巍山“彝族打歌”传承人
2018年6 月19 日,央视综艺频道《舞蹈世界——非遗专题片》摄制组到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青云村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巍山彝族打歌”。该专题片的主角之一茶春梅,于2009年6月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也是迄今为止,巍山县仅有的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茶春梅还是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省认定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年轻时候的茶春梅
巍山彝族打歌的传承保护介绍
巍山作为全国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其彝族打歌在继承了传统舞步旋律的同时,也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巍山彝族打歌,东山西山各不相同,南坡北岭自有千秋,四山八寨,风情各异。马鞍山地区彝族打歌热烈粗犷奔放,而东山彝族打歌比较沉稳含蓄,典雅高贵;青华彝族弦子歌动作弧度较大,造型优美,笛声婉转,三弦铮铮;五印彝族打歌,轻盈娇美,婀娜多姿;巍宝及庙街彝族打歌具有以上特点又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巍山彝族打歌世代相传,在巍山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近年来,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加大了传承保护力度,发掘、整理出了一批相关史料。扶持、培养了一批专业艺术团队及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使得彝族打歌这一民族民间艺术更具有时代魅力。
2009年6月,茶春梅被推荐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是迄今为止,巍山县仅有的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茶春梅还是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大理州、云南省认定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茶春梅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歌舞艺术四十多年,在巍山家喻户晓,深受老百姓欢迎和称赞。
茶春梅:“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
茶春梅口述
地点:大理州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村委会闭家村茶春梅家里
时间:2016年1月1日
采访整理:陈泽
天资聪颖,与彝族打歌结下不解之缘
1959年6月10日,我出生于大理州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村委会云碧梧村民小组。7岁那年,进入青云小学学习。因家庭困难,学习两年后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
我所在的青云村子,属于纯彝族聚居区,村民以彝族方言为通用语言。这里地处山区,植被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73%,村民生活在郁郁葱葱、山泉叮咚的大山里。
青云彝族村子,打歌历史悠久,一代代、一辈辈传承至今,已成为我们彝家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青云彝族歌舞保持了巍山民族民间传统的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完美形式,且内涵与形式高度一致,深受老百姓欢迎。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深受歌舞艺术的熏陶,常常不能自已,唱歌跳舞如同吃睡觉饭一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可以说,我自幼与彝族打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劳动时,跟着大人打歌时,我学会了很多我们当地的彝族歌舞,大人都说我聪明,灵活,有天赋,还能自编自演自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时间不长,我在村里和附近村寨有了不小的名气。
记得还在上小学时,我就代表马鞍山地区参加了巍山县的文艺汇演。16岁那年,一名香港人到我们青云挑选彝族打歌人才,我和其他一些人被选中,并被带到大理下关参加大理州的文艺汇演。紧接着,我代表大理州参加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从此,我走上了有专业训练和更高档次的培养,持续传承和弘扬彝族优秀歌舞艺术的道路。
茶春梅在2018年巍山文化馆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表演巍山彝族打歌
1983年,我与同为青云民族民间歌手的闭朝阳结为夫妻。我们夫妇俩因歌舞而结缘。同为彝族歌舞世家出身的我们,对民族歌舞爱得深沉,始终抱定坚守献身民族歌舞的信念不改初衷。结婚后,我们夫唱妇随,如鱼得水,很快成为了彝族歌舞表演和传承的骨干,并经常一起参加各类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我们的一子一女因为长期的耳濡目染,也练就了一身表演彝族歌舞的本事,如今成为了青云打歌唱调的高手,儿子能吹奏笛子、唢呐、葫芦笙等打歌的主要乐器,能跳能唱彝族所有的歌舞。
从有记事以来,我们村里的妇女在农忙之余,还要进行传统家庭手工活计,如织麻布,将它做成帽子、服装、口袋,被子等。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彝族歌舞就是在这些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
我们彝族的歌舞,有在生产劳动时唱的歌,比如《薅荞调》,表达对天气变化的关注,期望荞子长得好,秋天收成多,吃下的是苦荞,回甜的是日子;
有在织麻布时唱的歌,比如《织麻调》,表达织麻的人勤劳善良,舍得吃苦,心灵手巧,织出的麻布美观,质地好;
有在缝被子时唱的歌,比如《新被子》,表达好好缝被子,缝好被子(盖在身上)暖心窝,一家人的日子开心、欢乐多;
有在办喜事时唱的歌,比如《敬酒歌》,表达对新人家庭和睦美满,百年好合的良好祝愿;也希望吃喜酒的客人“酒不可不喝,但也不能多喝,多喝伤身,喝醉了把握不住乱说乱讲伤感情,后悔来不及”的忠告和爱护之意;
与此相对应,也有在办丧事时唱的《丧调》,寄托对去世之人的无限哀思,祈愿去世之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灾难和痛苦;希望家人节哀保重,化悲痛为力量,深深表达出对家属的安抚、慰藉之情。
我们的彝族歌舞,调门(曲调)、舞步、韵律及节奏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打歌歌词有祖辈流传下来的,也有根据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现填现编的,唱跳(打)一支彝族歌舞平均几分钟,一场彝族歌舞表演下来,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数小时;而如果是在办丧事场合,根据需要,有时可能是通宵达旦。巍山境内各个地方的彝族歌舞,从曲调、歌词、舞步节奏及韵律乃至服饰等等有所差别,但究其本质,一脉相承,歌即是舞,舞便是歌,互为一体,彼此烘托,不可分割,各有特色和内涵,均富有极强的民族民间艺术感染力,魅力无穷。
上北京,赴日本,处处是鲜花和掌声
如今,我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舞蹈艺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彝族歌手。在四十多年的彝族歌舞演艺生涯和传承中,获得了很多奖状和荣誉,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感到很自豪,也倍加珍惜。
在我四十多年的演艺和传承生涯中,先后数十次随团参加国家、省、州民族民间文艺汇(调)演。
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88年,参加大理州烟草公司文艺比赛获得第一名;参加大理州民族民歌演唱比赛获得二等奖;1993年,我作为巍山县演出队的一员到武汉参加国庆庆典演出;1997年参加巍山县文艺代表团出席云南省春节文艺联欢晚会;2002年在楚雄火把节“移动杯”民族民间赛歌会上,获得民间唱法二等奖;同年,鉴于我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在2010年6月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云南省系列活动中,成绩突出;2010年11月,参加中国(福保)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
开心的茶春梅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三次到过北京演出,并被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至今传为佳话。
我第一次去北京,是在2006年10月,应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邀请,随巍山县马鞍山青云打歌队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演。在这次展演中,我凭借节奏明快、绚丽多变的舞蹈语言和情绪激昂、催人奋进的表演步伐,使我们青云彝族打歌被评为了“最难学的民间舞步”,使巍山古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绽放出绚丽迷人的光芒。
之后我两次去北京,也是以巍山彝族歌舞艺术为主,由于长期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趋丰富,我的表演艺术更加舒放自如,也更加精湛和完美,赢得的荣誉也更多,影响也更加广泛。
在我的记忆里,全国的主要城市中,只有少数几个我没有到过,多数都留下了巍山彝族歌舞艺术的影响力。
除了在国内传承和弘扬,我们还将巍山彝族歌舞艺术带向了日本。1987年,由于在大理州、云南省的民族民间文艺汇(调)演中表现突出,同年9月2日,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我随巍山县12名彝族歌手同赴日本参加第五届亚洲民族民间文化节交流演出,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在日本的29天时间中,我们去的演出团队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个城市巡回演出,总计演出19场,场场爆满。可以说,中国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魅力深深感染、打动了日本观众,也征服了日本观众,加上我们的彝族服饰,言行举止,一如既往的真诚热情,最终,不少日本观众认定我们巍山彝族就是他们的祖先。这让我们很感动,为我们独特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在日本得以传播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在日本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获得空前影响后,英国政府向我们国家专门发出邀请,特别点名邀请我们巍山彝族打歌队去他们国家演出。后因其他原因未能成行。对于一生从事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传承和弘扬的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要让彝族打歌有更好的发展
我在认真组织青云彝族歌舞艺术表演的同时,还虚心学习巍山县东山(大仓镇新胜村委会啄木郎村)彝族歌舞艺术以及巍山县青华乡、五印乡等地的彝族歌舞艺术,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吸收所长,为我所用。
另外,我还热心培养接班人和后继者。我曾先后用两年时间,对青云的在校学生进行辅导、传授彝族歌舞艺术。在我毫不保留的坚持努力下,现在,所有在校学生都会表演彝族歌舞。对此,我很有成就感,也很开心。同时,一直以来,我对巍山彝族民间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突出表现,赢得了从各级政府到广大老百姓的普遍好评和称赞。
茶春梅在2018年巍山文化馆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展示非遗技艺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就随团参加过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民族艺术节、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东南亚国际民间艺术节。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参加省、州、县级的各种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山歌对唱、服饰展演等活动更是频繁,多次荣获奖励;
“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氛围,2008年6月,我们巍山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打歌之乡”。
消息传来,我带领着青云村的彝家兄弟姐妹们在闭家村前的打歌场上,用彝家人特有的方式痛痛快快地打歌直到深夜,用热烈欢快的歌声和舞步抒发着内心的喜悦。也成为了我终生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虽然荣誉越来越多,但一直身在农村的我并没有骄傲自满。我的目标是,要让更多的后人学会唱歌打歌,让青云彝族打歌有更好的发展。整个青云村,只要有我在的地方,我就要想法将它汇聚成民族歌舞艺术的欢乐场。
茶春梅是巍山目前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因此,我在劳动时,会不时和别人对个“调子”;在和家人完成了地里的收种之后;在织完了一条麻布(袋)之后;在关好了牛羊之后;在绣完了衣服上的一朵小花之后;……我都会随时随地当起传授打歌技巧的老师,有时是教邻居的女儿唱一段打歌调,有时是耐心指点自己一双儿女的十六步平摆、三步一掂、半翻半转、全翻、三翻三转(主要是对动物十二属相动作的模拟)等打歌动作和技巧。这也是青云彝族打歌的基本动作和要领,也是最难学的舞步之一。实际上,我也毫不保留地教会了村里的其他人打歌唱调。
2006年,作为青云村彝族打歌“歌头”的我丈夫不幸因病去世。悲痛之余,我更加感受到了自己所担负的传承彝族打歌这个担子的重量。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热心地投身于彝族打歌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中,在村前的大场地上,在收获后的田间地头,村民都会看到头戴黑色包头、身穿镶边长衣的我在用心踏着舞步,同时轻轻哼着调子,节奏时快时慢,舞动的身姿或轻盈娇美,或潇洒跳跃,然后是引来身边学唱学跳的年轻人开始了一场火热的打歌表演,自娱自乐。村里的彝族打歌,只要有我在,我一场都不会缺。同时,只要县里通知,上级需要,我都会积极参加各类节庆期间和特定日子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每次参加演出,我会用时而高亢、时而沉缓的语调,诉说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我会将美丽的身影,动人的歌声,欢快的舞步留给观众,留给历史,留给岁月。
巍山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茶春梅
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关心支持帮助下,2002年5月,我被推荐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七年后,2009年6月,我被巍山县、大理州和云南省推荐上报到北京,并在最终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文化部给我颁发了相关证书、奖章、奖杯及绶带。也因此,我是迄今为止,巍山县仅有的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于我个人来说,已经是最高的荣誉。
同时,我还是大理州、云南省认定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这样的荣誉,也让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茶春梅介绍:
茶春梅,女,彝族,1959年6月10日出生。大理州巍山县马鞍马山乡青云村委会云碧梧村村民。从16岁开始走在传承、弘扬彝族打歌之路。四十多年间,数十次代表或随团参加大理州、云南省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民族艺术节)。1987年9月,随中国代表队参加了第五届东南亚国际民间艺术节,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巡回演出。引起轰动。三次上过央视表演巍山彝族打歌。多次荣获各级奖励。大理州、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原载:视觉巍山微信公众号。
原媒体:采访/云南省政协报记者陈泽;/陈泽 韩勇林;编辑/韩勇林